凌晨三点,安徽池州站的月台透着股潮气。站台上稀稀拉拉站着五六个人,都裹紧了外套,望着远处铁轨尽头的微光。不多时,一串昏黄的车灯划破黑暗,伴随着铁轨"哐当哐当"的老调子,K161次列车像位疲惫的旅人,喘着气停在了站台边。
"徐州到桂林北的,就这趟了。"列车员老王掀开乘务室的门帘,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散开。他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搪瓷杯,里面的浓茶已经续了第三遍——从徐州站19点33分开出来,这趟车已经在黑夜里跑了七个多小时。
慢悠悠的绿皮车
K161次是趟典型的"绿皮慢车",车身还是那种老式的橄榄绿,车窗能向上推开大半,车厢连接处的铁门上还留着斑驳的红漆。和高铁上此起彼伏的扫码声不同,这里的乘客大多揣着纸质车票,行李架上堆着蛇皮袋、塑料桶,偶尔还有捆成捆的蔬菜。
"到桂林北得明天21点54分,全程26小时21分钟。"老王用抹布擦着车窗上的雾气,"年轻人嫌慢,宁愿多花点钱坐高铁,可对我们这趟车的老主顾来说,便宜才是硬道理。"
这趟车的硬座票价不到200块,比高铁二等座便宜一半还多。从徐州到南昌,高铁三个半小时就能到,K161次要晃悠十几个小时,可就是这慢悠悠的节奏,留住了一群特殊的乘客。
65岁的张大爷揣着个布包,里面是给在桂林打工的儿子带的煎饼。"坐高铁我怕坐过站,这趟车停的站多,乘务员还会喊我,心里踏实。"他往嘴里塞了片干面包,"再说这煎饼带得多,高铁上怕人嫌味儿,绿皮车里大家都理解。"
车厢连接处,两个农民工正用扑克牌算着工钱。他们带着铺盖卷,准备去广西的工地干活。"我们这行李,高铁根本不让上。"其中一个黝黑的汉子笑着说,"绿皮车啥都能装,累了还能找个空座躺会儿,跟家里似的。"
尴尬的运行时间
可这趟车的日子并不好过。打开时刻表,K161次的运行时间透着股"拧巴"——从徐州到池州段全在夜里跑,而这恰恰是客流最集中的区段。
"宿州、蚌埠、合肥、芜湖这些站,本来应该是客源大户,可车都是凌晨一两点到,谁愿意深更半夜出门赶车?"老王叹了口气,"有回在合肥站,就上来俩乘客,还是误了高铁改签的。"
车厢里的灯开得昏黄,大多数乘客都歪在座位上打盹,呼噜声此起彼伏。硬座车厢里弥漫着泡面、汗味和劣质烟草混合的气味,这是绿皮车独有的味道,如今却越来越淡了。
"以前这趟车挤得脚都插不进去,现在淡季时一节车厢就坐十来个人。"老王记得几年前春运,他要从车头挤到车尾查票,得侧着身子挪半个钟头。可现在,他能在车厢里慢悠悠地晃,偶尔和乘客聊上几句。
更让人无奈的是K162次——也就是返程的桂林北到徐州那趟。从桂林到南昌段,列车只在衡柳客专上停三站,进入吉衡铁路后,干脆一站不停,直挺挺地往前冲。
"吉衡铁路上的祁东、永州这些站,本来都是老客源地,现在直接跳过了。"经常坐这趟车的货郎老李不理解,"上次我想在祁东站下车,愣是没停,害得我多坐了俩小时到衡阳,再倒回来,折腾死了。"
有乘客开玩笑说,这趟车怕是在"跑空车"。有回从桂林北发车,整节硬座车厢就坐了五个人,乘务员们凑在一起打了半宿扑克。"不是不想停,是调度给的时间太紧张。"列车长解释,"衡柳客专上要给动车组让道,只能赶在夜里走,小站根本不安排停靠。"
停运又复开的拉锯
K161/162次的命运,就像它的运行节奏一样起起伏伏。几年前它就经历过一次停运,后来因为沿线百姓的呼声太高,才又恢复开行,只是改成了隔日发车。
"去年夏天停了仨月,好多人来车站问,说这趟车不能停啊。"徐州站的售票员大姐回忆,"有个大爷每周都来问,说他要去南昌看孙子,就认这趟车。"
复开后的列车,还是老样子。南京、南昌这两个省会城市是必停的大站,其余的停靠点都是些地图上得放大好几倍才能找到的小站——安徽的池州、铜陵,江西的九江、向塘,湖南的祁阳、东安东......这些小站大多只有一两趟车,K161/162次是当地百姓为数不多的出行选择。
"我家在东至县,离池州站还有四十里地。"带着一篮子土鸡蛋的周阿姨说,"这趟车不停东至站,我就得坐拖拉机到池州来赶车。要是这趟车再停了,我去南昌看闺女就只能坐长途汽车,又贵又不安全。"
列车员们都知道这趟车的分量。虽然客流惨淡,可每次到站,总能看到站台上翘首以盼的身影。那些背着背篓的农民、提着包袱的学生、扛着工具的工人,把这趟绿皮车当成了连接家乡与远方的纽带。
"有回在向塘站,上来个老太太,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旧车票,说要去徐州找儿子。"老王记得特别清楚,"票是半年前的,早就过期了。我们给她补了票,一路上轮流给她端水打饭。到徐州站时,她儿子在站台等着,娘俩抱着哭,我们看着也跟着眼圈发红。"
绿皮车的未来
如今的铁路线上,高铁像风一样掠过,绿皮车的身影越来越少。K161/162次这样的慢车,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人说该停了,费时费力不赚钱;可也有人说不能停,这是老百姓的"民生车"。就在这种争议中,K161/162次还在铁轨上慢悠悠地跑着,隔日一趟,风雨无阻。
"其实我们也在想办法。"列车长拿着新调整的时刻表说,"下个月开始,徐州到池州段会多停两个站,还会把部分夜间时段调整到白天。虽然改动不大,总归是想让更多人能方便坐车。"
中午时分,阳光透过车窗照进车厢,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个孩子趴在窗边,数着窗外掠过的电线杆。一位大爷拿出随身带的二胡,拉了段《茉莉花》,车厢里渐渐热闹起来。
"你看,这就是绿皮车的好。"老王笑着说,"高铁快是快,可少了这份人情味儿。"
当K161次列车缓缓驶进桂林北站时,夕阳正把站台染成金色。下车的乘客背着行李,互相道着再见,像是一群刚结束长途跋涉的伙伴。站台上,K162次的列车员已经在做发车准备,他们要把这趟车的故事,从桂林北带回徐州去。
或许有一天,这趟车真的会消失在铁轨尽头。但对于那些曾经依靠它穿梭于城乡之间的人们来说,K161/162次留下的,不只是一段旅程,更是一段关于故乡与远方、缓慢与温暖的记忆。就像那位拉二胡的大爷说的:"只要这趟车还在跑,咱老百姓心里就踏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