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在无人触碰、车门未开的情况下突然启动,左转驶离,车主在屋内惊叫追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山东威海一位小米汽车车主的真实遭遇。
监控视频清晰显示,事发时车主并未操作手机。然而,小米客服最初的回应却是“可能误触手机导致”。这一解释,与画面事实相悖,也点燃了公众对智能汽车安全边界的质疑。
这起事件的核心,不在于一辆车是否真的“自己开走”,而在于:当一辆车能被手机远程控制,它的启动逻辑是否足够坚固?一个本应由人主导的操作,能否被系统漏洞、信号干扰或设计缺陷悄然绕过?
小米汽车的远程启动功能,需解锁手机、打开App、完成指纹验证三重步骤。按理说,这已是多重防护。但车主坚称未操作,监控也未见异常动作。如果排除误触,剩下的可能性令人不安:是蓝牙信号被劫持?是云端指令验证失效?还是系统底层存在未被发现的逻辑漏洞?目前,小米官方尚未发布技术调查报告,也未提供车辆操作日志。车主已投诉至监管部门,但回应仍为空白。
这并非孤例。此前,苏州车主反映车辆锁车后大灯自动亮起;广州车主遭遇“幽灵刹车”;2025年3月,超50起小米SU7智驾系统高速“死机”被曝光,70多名车主因自动泊车故障发生剐蹭。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智能汽车的软件系统,正成为新的安全盲区。
对比行业做法,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品牌已在远程启动中引入GPS地理围栏、行为习惯分析和强制二次确认机制。例如,蔚来ET7通过双模定位锁定操作范围,小鹏利用UWB实现厘米级 proximity 判断,理想汽车采用双向证书认证加密通信。这些设计的核心逻辑是:远程可唤醒,但驾驶需确认。而小米汽车目前的三重验证虽严,却未公开是否具备位置围栏或异常行为拦截能力。
智能汽车的便利,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厂商不能在事发后以“误触”一概而论,更不能以沉默回避技术自检。用户让渡了对车辆的部分控制权,换来的应是更可靠的系统,而非未知风险。
所有智能汽车厂商都应以此为戒:功能上线前,安全必须先行。建议立即推行远程操作双重验证、强制地理围栏、异常行为熔断机制,并向用户开放操作日志查询权限。
当一辆车能被代码唤醒,我们有权知道——谁在按下启动键?
安全,不该是智能时代最奢侈的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