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的踏板车,像是为壮汉量身定做的。车座高,脚够不着地;车身沉,挪个车得使出浑身劲儿。1976 年雅马哈出了款 Passol,请来演员八千草薰拍广告,才算让更多女性注意到这种代步工具。可广告再好看,车不好骑还是白搭 —— 那会儿的设计,压根没把女性的需求当回事。
1970 年代的踏板车市场,简直像个热闹的菜市场。本田 1980 年推出 Tact,铃木跟着搞出 Gemma,雅马哈自己也从 Passol 迭代到 1978 年的 Passola,后来又出了 Beluga。你出个新颜色,我加个小储物盒,大家都在比谁的车更花哨。
但热闹归热闹,有个问题谁都没真正解决:车太重了。普通踏板车动不动就七八十公斤,别说瘦弱点的女性,就是成年男性想独自把车扶起来,都得憋口气。那会儿的设计师好像觉得,骑车的人天生就该有把子力气。
直到 1982 年,雅马哈 Salient 横空出世,才算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这车一亮相,懂行的人都愣了 —— 怎么能这么轻?56 公斤,比当时的 Beluga 轻了 20 公斤,差不多就是两袋大米的重量。别小看这 20 公斤,对需要独自用车的女性来说,意味着挪车时不用再请人帮忙,停车时脚能稳稳撑在地上,安全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不光是轻,Salient 的样子也透着巧思。之前的 Beluga 线条方方正正,像块厚实的砖头;Salient 却用了流畅的曲线,挡泥板和前斜板连在一起,看着就秀气。更重要的是前置物箱,比当时其他车型大了一圈,买菜装个布袋,上班放个笔记本,都妥妥的。
有人说,不就是把车做轻点、做小点吗?有什么了不起?可你想想,1982 年的时候,49cc 的发动机要做到 3.6 匹马力,还得把整车控制在 56 公斤,背后是多少细节的打磨?车架用了更轻的材料,零件布局重新调整,连螺丝都在想办法减重。这些看不见的功夫,才是真本事。
Salient 一出来,不光雅马哈自己的产品线活了,整个行业都被敲了一下警钟。原来女性不是不爱骑车,是没人给她们造合适的车。后来不少品牌都学着往轻便、实用上靠,比如设计更低的车座,加个能放化妆品的小格子。
现在看电动车市场,到处都是为女性设计的车型:可折叠的、带儿童座椅的、配色粉嫩的。这些设计,其实都能在 Salient 身上找到影子 —— 不是简单贴个 “女性专用” 的标签,而是真的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琢磨问题。
有人说,专门给女性设计车是噱头。可 56 公斤的重量就摆在那儿,比普通车型轻 20 公斤的差距,不是靠嘴说就能抹杀的。当一个妈妈能轻松地把车停在超市门口,当一个上班族不用再担心挪车时摔跤,这种便利,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Salient 早就停产了,但它留下的不只是一辆车。它像个提醒,告诉后来的设计者:好的产品,从来不是想当然,而是把那些被忽略的需求,一点点捡起来,认真对待。
你家里有没有过这样一辆 “懂人心” 的老物件?不一定多贵,却总能让人想起它带来的方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