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几年开车真是越来越感觉走钢丝。我也算是个老司机,平时除了写车评,还跟客户、朋友聊车一堆。说实话,现在上汽大众那多款车型频繁出问题,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关注这个?其实主要是身边的朋友和我十年前的经历。去年朋友科迪亚克在高速上突然掉挡,仪表闪屏,变速箱紧急模式蹦出来,差点追尾。那次我帮他查了一下,发现全国好多车主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几乎都是2017到2020出厂的车,行驶个5到14万公里就开始出幺蛾子。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用车时间长了,特别是变速箱这东西,真是潜在炸弹。你想啊,变速箱就像是车的心脏,突然出故障,不光开起来不安全,修起来还特别折腾。像我朋友那台科迪亚克,挂了个P276500的码,当时4S店说换一个传感器得两千还不上,直接建议换个机电总成,嘿,才跑了7万公里。你说这合理吗?我心里嘀咕:要是发明个耐用点的变速箱,大家是不是就少点折腾?
但你知道吗,这问题其实早被揭露过多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过召回,但你别以为这是个长记性的事情。每次召回出来,都是油压不够、离合失效之类的。实际上,就是这批采用的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设计本身就有缺陷。按理说,湿式双离合能散热、耐用,但你会发现,很多车就是升天的祸根。我看了个统计:大部分故障发生在4到9年的时间段,油门、换挡困难,还伴随车机死机的奇怪反应。
我还随手翻了下笔记,数据显示,百公里油耗在出现故障前大概是8升左右,之后变成了7.5,油耗变少——这个我猜测可能是变速箱在失控后动力输出不稳定,实际上效率变差了,但因为油门大了点,油耗一倒反而降低了,反正数据不一定很准。你觉得呢?有没想过,这种设计是不是本身就有隐患,还是厂家故意忽略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更荒谬的是,车主们的维权也挺坑爹。你跟4S店讲:我这个车怎么又出问题?他们就摆出一副就这样吧的态度。比如我朋友那台迈腾,快20万公里,运转还算OK,就怕突然门被夹——就是这个变速箱的事。其实他说,很多时候,厂家宣称的全系终身质保像个空话,实际上只有特定年份、车型、故障码才算数。
我记得我估算了一下,替换整个变速箱,总得个3到5万左右。你想想,同样车型,同样价位的车子,有的车就没有这毛病,反而跑到十几万公里都还挺顺溜。这一切让我在想,研发流程是不是早就打了折扣?比如那种用几年就换新的策略,可能更划算——对厂商。
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我那辆车去年冬天淹水,正常调用之后还清不掉水封的水,原厂说正常,我觉得都快成笑话了。就算没出故障,我也琢磨,干式和湿式离合的区别到底大不大?是不是干式的更难出事?反正我个人偏向手动挡。因为至少我可以感觉到那种操控的满足感——哪像CVT或者双离合,掉链子起来就像被人拉扯着走。
现实中,买手动挡的朋友少了,觉得麻烦又没那么炫酷。但我真在想,要是能重启那种纯机械的老派——你知道,找个保养得好的二手车,陪个五六年,不用担心那多折腾的电子系统,是不是更稳妥?
这几年,别的不说,就连新车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转向机漏油、冷却液漏、车机死机……我一个同事还吐槽:大众都完犊子了,怎么还会出这种事情?其实我也在怀疑,这种共通点到底是设计缺陷,还是供应链出了货?是不是某个核心部件用的料太差?毕竟,像双离合这种东西,制造复杂,装配精度又高,一点点误差就可能变成死穴。
我的猜测也没取到官方证明。你想想,大厂的设计要确保盈利最大化,就算自掘坟墓,也得掩耳盗铃般解决问题——或者说,换个说法,就是管不住内部更深层次的缩减成本。你觉得厂商真会真心对车主负责?或者一切只等事故自己爆发,然后再像以前一样抠个召回补救?
你有没有想过,这次的风波会带来什么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全面换标杆?还是说,国产品牌真的能靠用料和设计赢得市场?我倒是很想知道:你会不会继续买大众?或者,反正买啥都不如自己动手折腾?
我也不是偏执狂,但吃过这次苦,我真的觉得,选车还是得稳的多。毕竟,车不仅仅是个代步工具,更关系到生命安全。你说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