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在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理想这个牌子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很多人都觉得理想汽车挺厉害的,车卖得好,抓住了家庭用户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理想汽车好像特别容易招来各种负面新闻,尤其是在它每次要发布新车或者有什么大动作的时候,网上总会冒出一大堆批评甚至抹黑它的声音。
这就让人挺纳闷的,理想汽车这三年多来,到底是凭实力成了别人眼里的“眼中钉”,非要除之而后快,还是说它自己本身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被人抓住了把柄,才导致了今天这种局面?
这事儿挺复杂的,咱们今天就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把这几年发生的事儿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事儿得从理想汽车的功勋车型理想ONE说起。
2022年的时候,理想ONE卖得还挺火,但理想为了推出技术更新的L系列车型,突然就宣布要把ONE停产了,还降价两万块钱清库存。
这个决定一下子就让很多刚提车不久的老车主不乐意了,感觉自己像是被厂家“割了韭菜”,刚买的新车转眼就成了旧款,还贬值了,于是上千名车主发起了集体投诉,闹得挺不愉快的。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公司的一个高管,联合总裁沈亚楠,又在那个季度连续两次卖掉了自己手里的公司股票,套现了九千多万。
紧接着公司财报一公布,一个季度就亏了六个多亿。
这几件事凑在一起,给外界的信号就非常不好了,导致理想在香港的股价哗哗地往下掉,三个月里市值就没了一千五百多亿港元。
那时候,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7也正好上市,势头非常猛,直接就来抢理想ONE的市场。
内忧外患之下,理想只能硬着头皮,把原本计划晚点再上的理想L8提前推出来救场。
就在理想汽车最困难的时候,到了2023年6月,他们准备靠旗舰车型理想L9来打个翻身仗。
可就在新车发布前后,网上突然冒出来特别多来路不明的账号,口径出奇地一致,都在说“理想汽车资金链要断了”、“马上就要倒闭了”。
这些消息通过各种短视频、论坛帖子,甚至在一些财经新闻的评论区里到处传播,搞得跟真的一样。
你想想,一个普通消费者,本来正攒着几十万准备买辆新车,结果上网一看,铺天盖地都是说这个车企快不行了的消息,心里肯定会打鼓,这车还敢买吗?
万一买了没多久厂家就倒了,售后维修找谁去?
这种攻击的时机抓得特别准,就是要在新车最需要建立口碑和消费者信心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把潜在的客户都给吓跑。
如果说“倒闭论”还只是在商业信誉上做文章,那么到了2024年,针对理想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的攻击,可以说是又狠又毒,直接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层面。
MEGA这款车的外形设计得比较前卫,是个子弹头的造型,跟传统的方盒子MPV很不一样。
结果车一发布,网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恶意P图。
有的人把车屁股P上一个白色的“奠”字,或者直接写上“新能源殡仪车”;还有的把车头和中式棺材的照片拼在一起做对比,给人一种非常不吉利的联想。
更有甚者,专门跑到地下停车场,把一排MEGA的视频画面调成阴森的灰色调,再配上诡异的音乐,故意营造出一种“殡仪馆”的恐怖气氛,让看到的人心理上感到极度不适。
这轮攻击正好赶在清明节前,一些网络写手还借机编段子,说什么“清明节快到了,MEGA的销量要火了”,进一步把这款车和丧葬文化深度绑定。
这些负面内容在短短几天内就传遍了全网,被很多人称为“汽车史上最大规模的网络抹黑事件”。
后来事情闹大了,连河北的警方都介入调查了,发现这背后有三四家汽车公司的影子,这就说明这根本不是网友自发的吐槽,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商业攻击。
这场风波给理想带来了巨大的损失,MEGA上市后退订的订单量超过了一万辆,远远多于新增的订单,公司的股价也因此大跌,市值又蒸发了七百多亿港元。
经历了产品形象被丑化之后,攻击的手段还在升级。
到了2025年,对手的矛头开始从车转向了开车的车主。
在这之前,理想自己也出了个昏招。
为了宣传新款i8的安全性,他们策划了一场碰撞测试,让i8去撞一辆8吨重的大卡车。
发布的视频里,卡车被撞得驾驶室都飞起来了,而i8看起来却损伤不大。
这个视频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很多网友都说这不符合物理常识,感觉太假了。
还有卡车行业的专家出来指出,卡车的驾驶室有好几道机械锁,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脱离,怀疑测试前被人动了手脚。
这个本想用来证明自己安全的营销,结果成了个大笑话,不仅没起到正面作用,反而让自己的信誉受到了质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场针对理想车主的污名化运动开始了。
有一个短视频平台,在一天凌晨的几个小时里,集中发布了四五十条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视频,全是拍的理想汽车占用充电桩、在停车场乱停车等不文明行为。
然后利用平台的算法推荐,把这些视频大量推送给用户,不断强化一个观念,那就是“开理想汽车的人素质都很差”。
这种做法非常阴险,因为它不再是攻击一个冰冷的产品,而是直接给一个活生生的人群贴上了负面标签。
这么一来,每个理想车主都可能成为被指指点点的对象,也让很多想买理想汽车的人望而却步,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买了一辆车,就被划归为“低素质人群”。
回过头来看这三年,从最开始质疑你的公司能不能活下去,到后来丑化你的产品,最后直接攻击你的用户群体,这一系列的攻击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手段越来越没有底线。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理想汽车就完全是无辜的。
比如它在产品更新换代时对老车主的处理方式确实不够妥当,新车上市没多久就调整配置和价格也伤害了第一批支持者的感情,还有那个备受争议的碰撞测试,这些自身存在的问题,都像是给对手递过去的“弹药”。
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和恶意的扭曲攻击交织在一起,让整个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理想汽车的遭遇,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一个缩影。
当市场从一片蓝海变成大家拼个你死我活的红海时,各种超出商业底线的竞争手段就都冒出来了。
面对这些,理想的创始人李想一直表现得很强硬,公开表示已经掌握了幕后黑手的证据,要把这事儿当成“有组织犯罪”来处理。
但这种做法,也容易让他和公司陷入到“到底是谁在黑我”的口水战里,有时候反而忽略了和用户进行更真诚的沟通。
说到底,理想汽车的困境,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守住底线,如何处理好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不仅是理想需要思考的,也是整个行业需要面对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