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款重磅电车来袭,国产品牌压力倍增?

你知道吗?上个月我在北京北五环堵车时,隔壁一台大众ID.7突然加速,几乎没声音就一溜烟扎进了旁边的快车道。说真的,过去谁能想到合资车电动化转型能玩得这么溜?别说,这波合资品牌集体“反攻”,真有点搅局的意思。

外观这事儿,合资电车最近真是开窍了。以前那种“套娃”式前脸,怎么看怎么像是用油车模具硬生生扣出来的。可现在,大众ID.7那道贯穿灯带和溜背造型,远远看着就像是夜里高速上划过的光鞭子。丰田bZ4X虽然名字拗口,但侧面那种折角和悬浮车顶,竟然有点儿“日本动漫机甲”的味道。有些设计还是特么有点反人类,像本田e:NS1内饰那块大屏,开车时总想点开抖音,但实际用起来反而不如物理按键顺手。不过得承认,合资最近的造型确实比两年前有进步。曾经我以为他们永远改不掉“油改电”的土味,结果现在有些造型还真让我打脸了。

10款重磅电车来袭,国产品牌压力倍增?-有驾

坐进大众ID.3,那个方向盘摸起来就像是刚削过的苹果皮,滑溜溜的,手感细腻。座椅填充物比早年的朗逸厚道多了,开长途腿也不酸。可有些合资电车的内饰总觉得缺点人情味,比如日产ARIYA的中控台设计,一抹黑色钢琴烤漆,沾点灰尘就像刚下完沙尘暴。其实最让人满意的,还是别克E5的静音水平。关上门那一瞬间,外面风雨雷电就像被关进小黑屋,哪怕雨刷器刮得咯吱咯吱也是小打小闹。有一回我冒着大雨试驾,雨刷慢半拍,结果车里静得过分,倒是让我更注意到副驾的呼噜声。

动力和技术层面,合资电车这两年终于不再只是“油改电”的半吊子玩法。像大众ID.7,实测百公里加速6.8秒,不输同价位国产对手。更让人惊喜的是别克E5,刹车距离实测仅35.2米,关键是刹车脚感不像过去踩豆腐渣,反而有点宝马那种硬朗感。不过说句大实话,这些合资电车的三电系统还是稍显保守,电池包热管理普遍做得更厚道,为的是让你开到八九年,电池还能抗得住。有时候我也纠结:是要国产那种堆数据、卷参数的极限体验,还是合资那种稳扎稳打的“老中医”风格?

10款重磅电车来袭,国产品牌压力倍增?-有驾

说到路试体验,别克E5在城区低速跟车时,电机输出平顺,油门像踩棉花糖,踩多深给多少力,完全没有突兀。高速上,ID.7的NVH表现让我吃了一惊,时速120巡航,风噪基本被隔离得很干净,车厢里只剩下胎噪细微的沙沙声。可有一说一,丰田bZ4X在非铺装路面上悬挂偏硬,遇到减速带就像踩到板砖,屁股得时刻准备“挨揍”。不过,这些合资电车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还是让人放心——之前开ID.3去崇礼看雪,零下十度续航掉得没国产快,反而成了我的意外彩蛋。为啥?老外做电池包预热是真的舍得下本。

用车和保养这块,合资电车普遍主打“省心”。你要问怎么选充电桩?_建议优先用官方配套,虽然贵点,但安全和售后省心。_还有一点,合资品牌的OTA升级往往比国产慢半拍,但胜在稳定,不会一升级就出bug。_另外,建议定期检查轮胎气压,合资电车胎压传感器预警灵敏,能提前发现隐患。_还有个小技巧,像ID.7的空调APP远程启动功能,夏天提前20分钟开,能大大提升乘坐舒适度。当然,合资品牌4S店保养价格稍高,但部分品牌已推“终身免费基础保养”,要记得善用。

10款重磅电车来袭,国产品牌压力倍增?-有驾

说到性价比,不得不承认,合资品牌定价依然偏高。可你要仔细算,像ID.3最近优惠完落地价和比亚迪海豚差不多,配置和做工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稳”和“省心”,适合对品牌、售后、耐久性有要求的家庭用户。反观国产电车,智能化体验、续航表现、价格优势更明显,适合追新潮、喜欢尝鲜的年轻朋友。我身边一个哥们,原本死忠日系粉,这次却被小鹏G6的激进设计和智能座舱圈粉,转身就下单了。

说到底,这波合资品牌的“电动大反攻”,对国产品牌压力确实不小。但市场就是这么卷,谁也别想轻轻松松躺赢。合资电车的技术底蕴和品牌积淀,是国产想学就能学到的吗?可国产车的创新速度和本土化理解,又是合资永远难以追上的。未来几年,这场“猫抓老鼠”的游戏只会越来越精彩。你会选择哪个阵营?合资的稳重还是国产的激进?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呗。

10款重磅电车来袭,国产品牌压力倍增?-有驾

合资品牌的电动化反攻,确实搅动了市场一池春水。配置、技术、售后、价格,买电车究竟该怎么选,没人有绝对答案。唯一确定的,是消费者会越来越幸福。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