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圈最近的新闻不亚于春晚排练——热闹、争议、全民关注。奇瑞鲲鹏天擎48%热效率发动机点火成功,小鹏汽车主动召回部分P7+,再加上工信部出台的汽车行业新规划,这几件事单拎一个出来都够汽车圈玩上好几天。咱今天叨咕这仨事,不是为了“吹谁踩谁”,而是想换个角度聊聊背后那些你我都关心的问题。
先说奇瑞这台发动机。48%的热效率,说直白点,就是有将近一半儿的燃油能量真正转化成动力。放在三五年前,这个数字要是谁敢自信地说出来,不被车圈喷成筛子才怪。可奇瑞真搞出来了,这让人不得不服。中国品牌这些年被人嘲,说只会皮尺部,样子货多技术少。可你仔细想想,技术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凑合就能蒙混过关的。高热效率发动机,代表的是底层研发持续投入,是得拿真金白银去砸、去试、去失败的。有人问,咱中国品牌真的有必要自己啃这块硬骨头么?直接买洋货、用外包技术不香吗?
可为啥全球整这么高热效率发动机的还是屈指可数?说白了,这背后那一堆基础技术积累,才是判断一家汽车企业有没有“技术护城河”的关键。咱总说国产车走出国门要有硬实力,“价格便宜量又足”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奇瑞敢把这高热效率发动机拉出来做发布,是给自个儿撑腰,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整体形象的底气。今后,不光奇瑞一家,把核心动力总成做出来的国产品牌越多,国际汽车圈对“中国制造”的认识才会变得真正“正经”。
再说说这发动机的应用场景,除了传统的油车,还得是混合动力、插电式、增程式全都用得上。这代表什么?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元化适配”。以往咱们对动力市场的理解有些局限——要么纯油,要么纯电。如今各路政策、市场和用户需求越来越分散,各种动力形式齐头并进。哪种是终极答案?现在不好说,但底层技术储备先搞上,风口怎么变,国产车企业都能紧跟节奏。想想看,每次技术出现本质大跨越,市场格局都得重塑一遍。
有人要问,热效率更高,实际意义真这么大吗?你要说几毛油钱的事,普通老百姓未必关心,但假设全国一亿台车全用了这高热效率机头,一年下来省的油能绕地球好几圈吧?或者,哪怕只是节省了点成本,最后能让大家买车更便宜、更省心,心里难道不乐意?所以,别小看这些技术指标,长期来看,那都是真金白银的福利。
聊完奇瑞,再看看小鹏的主动召回。有人觉得造车新势力每隔一段时间就深陷质量门——今天漏水,明儿刹不住。这次小鹏召回P7+,原因其实挺常见——转向助力存在安全隐患。但我想问一句,产品有缺陷,企业却能主动召回,还免费给车主升级配件,这种态度够不够负责任?
你说,小鹏主动召回,到底是自觉负责,还是被市场监管推着走的“突击表现”?站在车主立场,当然希望自己一买完车就是万无一失的,但现实是,只要是机械加电子的复杂产品,出点小毛病太正常了。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出现问题后怎么处理”。汽车召回机制,是不是比谁出事多,恰恰是比谁更坦荡。全球最牛的那些品牌,甚至把召回做成了“企业诚实标签”。
有人抱怨,买国产新势力的车像买盲盒——新鲜、刺激,还不定出现什么自带彩蛋。但咱换个角度想,现在车企都被舆论放在放大镜下,谁趴下都逃不过一波群嘲。可怕的不是有问题,而是出了问题扯皮推诿。小鹏这次主动把问题拿出来,按流程快速处理,至少算是拿出了负责任的态度。况且,企业自曝家丑,说明监管环境起作用了、消费者的声音也没被忽略。中国市场变成熟了,企业想耍臭不要脸那套真快活不下去了。
当然,不是说谁主动召回一次就是“企业良心”,更不是说三天两头靠召回博热度就变“国民品牌”。中国造车的路还长着呢。要是一次召回能换来更严谨的品控、更多的用户善意,对整个行业绝对是加分的事情。
最后聊聊那个被不少人忽略的重磅新闻——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你说现在汽车圈卷到什么程度?地方政府搞补贴,车企挤破脑袋扩产能,大家都冲着一件事——销量数字得往上冲。2025年销量目标3230万辆,新能车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20%,这数字听起来怎么都不像是“保守估计”。问题就来了,咱真有那么大市场?普通人真有那么多钱买车?新能源车翻着番往上涨,传统燃油车真的快成“情怀收藏”了吗?
我想说,汽车这门生意归根结底得看需求,也得看供给。在市场逐步饱和、城市限购、二手车残值下跌的大趋势下,这么高的销量目标吊着,全国上下都得像挂在钩子上的鱼一样,时刻提着劲。政策托底当然是好事,说明咱这个市场人多底子厚,可新一波增长靠什么?靠单纯的换购升级恐怕不行,得靠技术创新、服务升级,甚至靠让一大批人觉得“不买就吃亏”。
有些人可能习惯性觉得“政策刺激”就等于“人为灌水”,其实未必。政策指路、行业发力、企业创新,一环都不能掉。你可以怀疑目标是不是太乐观,但不能否认,中国汽车产业就是要从制造向智造升级。硬核技术扎根,企业自律自省,市场监管到位,这三点只要谁真上心,哪怕有点磕绊,咱这车市也不用怕熄火。
回头看看这三件事,表面上是动力总成突破、质量问题召回、行业政策规划,但归根到底,都绕不开“真本事”、“真态度”和“真市场”这三样。你说中国车企现在厉害吗?就看能不能在高技术、高标准、高要求面前,既敢亮肌肉,也能弯下腰,毕竟只有站稳了,才能跑得更远。谁都能说跨越世界,真正能实现的,还得靠一辆辆车里边的螺丝钉和外边的工地汉。车圈热闹归热闹,没人能靠嘴皮子混出头,结结实实干、踏踏实实改,才配拥有未来那点掌声。
这几天看到“鲲鹏天擎”的灯光亮起、P7+的召回通告出来,还有那些让人翻白眼的增长目标,其实心里面挺有数——中国造车这事儿,没那么容易让人绝望,也没那么简单就能喊赢。不犯错不是目标,进步才是。别光盯着爆款的喧哗,仔细看清每次小小调整,都是为以后不迷路做的铺垫。咱们等着,中国汽车,哪天真成世界老大了,千万别吝啬手中的掌声。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