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一家,网友:那能比吗,为何

近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公开表示,中国汽车年产三千万辆的利润竟不敌丰田几百万辆,这引起了热议。‌‌

中国3000万辆汽车利润不及丰田一家(2023年丰田利润约合1700亿人民币),网友“那能比吗”的吐槽虽情绪化,却点中了核心矛盾。

3000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一家,网友:那能比吗,为何-有驾

一、利润鸿沟的三大本质

1.单车利润:丰田,约2.1万元/辆(2023);中国,约700元/辆(自主品牌平均)。

2.溢价能力:雷克萨斯溢价率达30%,比亚迪单车利润仅0.88万元(2023)。

3.成本控制:丰田,全球供应链压价能力(钢材采购成本低15%);中国电池占成本40%,受锂价波动钳制。

3.技术变现:丰田,混动专利年许可费收入超百亿。中国,仍支付ESP/芯片等高额外方专利费。

*数据透视:

- 丰田每卖1辆车赚的钱 ≈ 中国车企卖30辆(以比亚迪为例)。

- 中国汽车出口均价仅1.4万美元,而丰田全球均价超2.8万美元。

3000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一家,网友:那能比吗,为何-有驾

二、战略目标分野:要利润还是要未来?

1.丰田模式:利润收割机

- 燃油车红利:靠凯美瑞/RAV4等经典车型吃透成熟市场,内燃机研发成本早已摊薄。

- 金融杠杆:汽车金融贡献35%利润(如丰田金融年利润400亿+)。

- 保守转型:电动车占比不足1%,省下巨额电池/智能研发投入。

2.中国车企:技术卡位战

- 研发军备竞赛:比亚迪/蔚来等研发投入超营收10%(丰田仅3.5%),仅宁德时代2023年研发就砸182亿。

- 基建重投入:换电站/超充桩布局单家企业年耗资百亿。

- 价格内卷:为抢占市场份额,新势力车型普遍定价低于成本(如蔚来每卖1辆车亏11万)。

> 关键抉择:中国正用短期利润换取三张未来门票——

1. 新能源产业链控制权(从锂矿到芯片) 。

2. 智能驾驶技术标准制定权。

3. 全球市场渠道壁垒。

3000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一家,网友:那能比吗,为何-有驾

三、网友热议的深层焦虑

1.支持“不能比”派:

- “丰田攒了80年家底,中国品牌才刚成年”。

- “当中国车学会丰田的减配大法,利润马上翻倍”(讽刺日系车简单配置策略)。

2.反思派:

- “卷价格终会饿死自己,得学特斯拉25%毛利率”。

- “出口量超日本却赚不到钱,是品牌耻辱”。

3000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一家,网友:那能比吗,为何-有驾

四、破局路径:从“以量取胜”到“以利养技”

1. 向上突破溢价天花板:

- 蔚来ET9预售80万、比亚迪仰望U8越野车108万,测试高端市场水位。

2. 技术专利货币化:

- 比亚迪e平台3.0对外授权,宁德时代锂矿返利模式绑定客户。

3. 出海利润提升:

- 欧洲市场中国电动车均价达4万欧元(国内2倍),MG4成英国销冠。

> 历史镜鉴:

丰田1950年代出口美国时,单车利润不足福特1/10,但坚持研发混动技术,终在30年后反超。当下中国车企的“利润换赛道”,恰似昔日丰田的蛰伏。

**结语:利润之争的本质是产业话语权之争。 “那能比吗”背后,藏着两种逻辑的碰撞:

- 静态视角:丰田的利润是存量时代的王者勋章,证明精细化管理的胜利。

- 动态视角:中国车企的“薄利”是颠覆者的入场券,如同亚马逊长期亏损换市场统治。

*当下每辆中国车少赚的1万元,正化作刺向旧秩序的技术利刃——当固态电池量产颠覆补能体系,当L4自动驾驶重定义出行,利润的天平终将倾斜。丰田社长佐藤恒治坦言:“中国电动车的迭代速度让我们恐惧。” 这或许比利润数字更能预示战争的终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