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风云T11正式上市,24小时订单量超过3万,听上去挺猛的,毕竟现在车型眼花缭乱,能做到抢购的,确实不多。风云T11预售的时候,奇瑞没公布置换政策,这点挺不走心的。谁还忍得住不上车?不过上市后优惠+置换搞到2万多(估算差不多2-2.5万),这力度还算诚意,让人感觉厂家还是想下血本拉销量。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销售那边小哥告诉我,80%的客户根本不关心加速数据,一听说百公里加速8秒以上,很多人直接晃人。加速慢确实是风云T11最大的槽点,作为家用车吧,没错,但谁家买车就是为了每天跟奔驰M排竞速的?问题是,这种慢被放大了,尤其是同级竞品捷途G700和新QQ的加速表现明显好那么一点点(样本少,体感来说),消费者难免心里放不下。
我跟一朋友吐槽这加速问题,他说:家用车哪怕慢点,稳稳的开,多省心。性能车价高得吓人,你别老想着跑得快。听着也对,毕竟这是奇瑞强项——打造省心的粗粮车,别用那些高性能车的标准去评判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二排三排那个不平整的地板,家里带娃的人都懂,孩子车上站立不安稳,爸妈坐着也不舒服,这点设计是个遗憾。但估计厂家的供应链里,平地板设计涉及到的模具改动成本太高,短期难改。
说到供应链,这里稍微跑题一下。你知道,车企在开发一个新平台,就像烙饼,面粉面筋和油水搭配得刚刚好——多一点面筋好吃但成本高,多点油水口感滑但不扎实,正好平衡了研发周期和供应商议价能力。奇瑞这次可能选了比较稳妥的配方,不冒太大风险,毕竟一线市场急着吃销量,也没时间反复折腾新工艺。
不过我得自我更正,上面说有点大了,实际风云T11缓慢的加速与其定位家庭用车还是匹配的,只是这定位让懂车的朋友们觉得不痛快。人家买车确实不会跑圈子,但市场的声音就这样,你不改多少人会跑去看捷途?这也是个现实问题。
另一个细节,我刚才翻手机,相册里拍了一张奇瑞4S店内的气氛——销售小哥用扑克牌形容价格优惠力度,一脸苦笑:你看,这张牌都翻倒了,底价真没多少调整空间了。这背后透露的是供应链去年涨价的余波没完没了,零部件成本撑不起太大的优惠。这跟表面上看2万优惠幅度挺大形成反差。
对比一下捷途G700,同价位车型,顶配配置比风云T11多了些主动安全功能,开起来反馈也更灵敏,虽然没达到加速狂魔般的境界,但至少在同等预算内让用户心理踏实些。新QQ倒是强调城市代步和年轻用户,外观Q弹活泼,也有不少追求潮流的用户群,这几辆车也算各有侧重。
我也没细想过,不过猜测奇瑞自己对这个加速做了折中方案,一方面大排量发动机成本和尾气排放压力都大,另一方面市场买家结构告诉他们:多数买家是爸妈带孩子的,对加速要去追求没那么迫切。虽说如此,为啥还得折腾弄个加速宣传口号?这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来有趣,销量火爆的背后还有不少奇瑞粉丝俱乐部活跃,某位铁粉在群里一句奇瑞啥不行,水军牛逼让我忍不住笑了。我怀疑这些水军发力,至少刷了不少订单,社交媒体互动也是杠杠的,品牌声量比竞品高不少。可销量数据真的是反映真实市场需求,还是魔幻现实主义?这个问题就只能留给大家自己去细想了。
还想起修理厂老王说的:现在车再怎么电子化,能不坏的还是怎么算,风云T11买它耐造,油耗还算实惠,大家开着别想太多动力,跑个高速够呛,城市代步没啥压力。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神特别诚恳,显然他们那边接触车主的样本够多。
也忍不住心算了一下,按官方均价12万起,叠加2万优惠,入手成本10万块,这成本在同级SUV里还算划算。保值率嘛,奇瑞这类自主品牌跑不了太高,估计3年下来剩7成起步,适合没打算长期持车的刚需家庭。
对了,奇瑞这次没公布置换优惠,是想留神点压力,有点像供应链把控的防御性策略,怕提前讲多了,反而给对手抓住把柄。你们觉得车企这样玩,真是精打细算还是自欺欺人?
奇瑞风云T11到底能不能撑起国内家庭用车市场的大旗,还是下一个捷途G700会抢占风头,不是看单纯卖了多少台就能判断的。毕竟,买家买车是讲道理,也讲感情,更讲心理预期。消费者最终真在意的,可能不止是那点加速数字,还有更细微的舒适感和用车便利。
顺着这个思路,你有没有想过,一辆车的好坏评价,不能只看数据,还得看你和车之间的相处日记?车内那点不起眼的塑料材质质感,或者一个不均匀的地板隆起,都可能影响你对车的感知,那种细节比一串加速秒数,更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下次见到风云T11的车主,你会先问加速感受,还是他们家第三排坐着舒服不?我倒是挺好奇,大家的答案会是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