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鲜”的广州与“多面手”深圳:广汽与比亚迪的城市定位之争

被一辆车遮蔽的城市底色

一聊起广州的产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汽车,就是广汽。这不奇怪,这座城市与汽车工业的绑定实在太深了。

但我们不妨先把视角拉开,看看被车轮声所掩盖的另一面。

你可能不知道,在广州黄埔,大大小小的医药企业园区灯火通明;在天上,盘旋着亿航和极飞的无人机;在你我眼前的屏幕,可能就来自华星光电或者LGD在广州的工厂。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论重工业,这里有能造巨轮的中船文冲和龙穴基地。论家电,美的、创维这样的巨头早就把这里当成了重要阵地。论化工,广石化和数不清的日化企业构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

“一招鲜”的广州与“多面手”深圳:广汽与比亚迪的城市定位之争-有驾

甚至在那些最前沿、最“硬核”的赛道上,广州也从未缺席。芯片半导体领域,粤芯、增芯、芯粤能正在奋力追赶;新能源的版图里,除了整车,还有巨湾的电池、TCL中环的光伏;更别提新材料领域的金发科技,和已经把火箭送上天的中科宇航。

风暴眼中的广汽

既然家底如此丰厚,那为什么最近的舆论风暴眼,偏偏对准了广汽?

答案很简单,因为广汽遇到了一些麻烦。

今年第一季度,集团的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了百分之二十几的下滑。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关心广州经济的人感到一丝寒意。

批评的声音随之而来。有人认为,广汽的自主品牌传祺,本有机会在燃油车市场再分一杯羹,却因为设计上的反复摇摆,没能抓住机会。

转向新能源的埃安,虽然销量榜上有名,却被很多人打上了“网约车”的标签。坐过的人或许有体会,那辆车给人的印象就是“看着大”,但在C端个人消费市场,似乎总差了那么点意思。

更深层的忧虑,指向了广汽的合资结构。与上汽、一汽手握德系伙伴不同,广汽的合作方清一色是日企。在当前日系车整体承压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单一化的合作结构,风险自然被放大了。

“广汽依赖症”是真的吗?

于是,一个尖锐的对比被摆上了台面:广州的广汽,和深圳的比亚迪。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广汽对广州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比亚迪对深圳的重要性。

“一招鲜”的广州与“多面手”深圳:广汽与比亚迪的城市定位之争-有驾

这话听着有点绕,但逻辑很直接:深圳的产业是多点开花,比亚迪只是其中最亮眼的一颗星,即便这颗星的光芒有所暗淡,深圳的整个夜空依然璀璨。

但广州呢?有人认为广州的第二产业太依赖汽车了。广汽打个喷嚏,整条产业链——从上游的配件厂到下游的改装店——都得跟着感冒。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极端,却也道出了部分事实。广汽确实深度融入了广州的经济血脉,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现实。

甚至有人拿出东风和武汉的例子来反驳,说你看东风也不太景气,但武汉一季度经济照样增长了5.6%。可问题是,广汽和东风的体量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两者营收差着三百多亿,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韧性,是广州的另一张名片

那么,广州真的患上了“广汽依赖症”吗?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如果广州的经济真的只靠广汽一条腿走路,那么在广汽一季度业绩下滑20%多的情况下,广州全市的经济增速,恐怕早就滑向负值,比如-5%了。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这恰恰证明了,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产业,它们不是配角,更不是摆设。它们就是广州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一个城市的真正实力,或许不在于它拥有某个登峰造极、独步天下的“王牌”产业,而在于它产业结构的厚度和韧性。

广州的优势,恰恰在于“全面”。它就像一个十项全能的选手,虽然不一定每个单项都是世界冠军,但综合实力却异常扎实,抗风险能力极强。

“一招鲜”的广州与“多面手”深圳:广汽与比亚迪的城市定位之争-有驾

当汽车产业进入调整期时,生物医药、新材料、显示面板、高端装备这些产业的活力,就能为城市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和缓冲。

广汽遇到的挑战,是广州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道考题。但这道题的答案,绝不仅仅局限于汽车产业本身。真正的解法,早已写在了广州更广阔的产业版图之上。

一座城市的底色,终究是由千百种色彩共同调和而成的。被一辆车的光芒所遮蔽的,正是广州那片更深厚、也更值得期待的产业森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