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利剑出鞘,吉利将成中国最大汽车集团,行业格局生变

最近这些年,只要一提到咱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可能就是比亚迪。

确实,比亚迪在新能源车这块做得风生水起,销量一度遥遥领先,成了大家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一哥”。

不过,市场就像个江湖,风云变幻才是常态。

就在大家觉得比亚迪的冠军宝座稳如泰山的时候,另一位老牌选手——吉利汽车,正在悄悄地加速,大有后来者居上、要和老大哥掰掰手腕的架势。

李书福利剑出鞘,吉利将成中国最大汽车集团,行业格局生变-有驾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吉利不是一直都在吗,怎么突然之间就变得这么有冲击力了?

“中国最大汽车集团”这个响当当的名号,难道真的要易主了吗?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

咱们先不谈情怀,直接看摆在桌面上的数据,因为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就拿不久前的十月份来说,情况就非常值得玩味。

比亚迪当月卖出了44.1万辆车,这个数字依然非常庞大,是行业里的顶尖水平。

但关键在于,和去年同期相比,这个销量是下降了12.13%的,而且这已经是它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同比下滑。

这就好比一个长跑冠军,虽然还跑在最前面,但速度明显放缓了,甚至有点后劲不足的感觉。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吉利。

十月份,吉利旗下的轿车和SUV加起来卖了307133辆。

单看这个数字,确实比比亚迪要少,但我们得看它的增长势头。

李书福利剑出鞘,吉利将成中国最大汽车集团,行业格局生变-有驾

吉利的销量是同比增长了35%,环比又增长了12%,更厉害的是,它已经连续八个月保持同比和环比双双增长。

这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不是跑不动,而是在不断提速,冲劲十足。

如果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看今年前三个季度(1到9月)的累计销量,这个趋势就更明显了。

按照整个集团来算,吉利一共卖了295万多辆车,同比增长高达29%。

而比亚迪呢,卖了326万台,同比增长是18.6%。

你看,一个增长接近三成,一个增长不到两成,此消彼长之下,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近。

算下来,双方的销量差距已经缩小到了大约30万台。

一年总共十二个月,现在就差这么点距离,可以说,今年的年度销量冠军到底是谁,悬念又回来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一场关乎组织能力、产品规划和战略定力的全方位较量。

那么,吉利这股强劲的增长动力究竟从何而来呢?

其实,这背后是吉利一套精心布局的“组合拳”在发力。

首先,吉利非常聪明地稳住了自己的基本盘,那就是燃油车。

李书福利剑出鞘,吉利将成中国最大汽车集团,行业格局生变-有驾

在很多人都认为新能源时代燃油车已经是过去式的时候,吉利并没有放弃。

它旗下的“中国星”系列,比如我们熟悉的星瑞、星越L这些车型,在十月份依然卖出了超过11万辆,甚至还实现了10%的同比增长。

再加上博越家族和缤越、缤瑞这些一直以来的销量担当,它们就像是吉利这艘大船的压舱石,确保了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根基稳固,不会因为步子迈得太大而摔倒。

稳住后方之后,吉利就在新能源这个主战场上全力开火了。

十月份,吉利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将近18万台,同比增长了64%,在它自己当月的总销量里,占比已经高达58%。

这个数字意义重大,它说明吉利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燃油车企业,而是成功转型为一个新能源销量过半的“新”汽车公司。

从全年累计来看,吉利的新能源销量增长了68%,渗透率也超过了54%。

这不是短时间的冲刺,而是有计划、有节奏的战略转移,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这套“稳燃油、攻新能源”的组合拳,具体是由吉利旗下多个品牌协同作战来完成的。

吉利的多品牌战略,现在看来是走对了。

在高端市场,吉利派出了“极氪”和“领克”两员大将。

极氪主攻高端纯电动车市场,凭借出色的技术和设计,在那个原本被特斯拉和传统豪华品牌占据的领域里,硬是站稳了脚跟,十月份销量超过2.1万辆,证明了它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李书福利剑出鞘,吉利将成中国最大汽车集团,行业格局生变-有驾

而领克这个品牌,曾经以年轻潮流著称,现在也成功实现了电动化转型,十月份销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万多台,其中新能源车型的占比超过了七成。

这两个品牌一个向上突破技术和品牌的高度,一个巩固了在中高端市场的影响力,为整个吉利集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但要说真正帮助吉利实现销量大规模增长的,还得是它的主力军——“银河”系列。

这个系列的表现可以说是现象级的。

十月份,吉利银河系列一个月就卖出了超过12.7万辆,同比增速高达101%,直接翻了一倍。

今年前十个月,银河系列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100万辆,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7%。

银河系列已经成为吉利名副其实的“销量引擎”。

它之所以能跑得这么快,核心原因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

说白了,就是把钱都花在了你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地方。

比如,它在续航、能耗、车内空间和智能化体验这些关键点上做得很好,同时定价策略非常直接,没有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选项,让消费者在选车时能很快做出决定。

当一个产品能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时,规模化销售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吉利掌门人李书福长远的战略眼光。

李书福利剑出鞘,吉利将成中国最大汽车集团,行业格局生变-有驾

从早年白手起家,到1997年毅然决然投身造车,再到2010年上演“蛇吞象”奇迹,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这一步步都体现了他的胆识和格局。

收购沃尔沃,不仅仅是买来一个豪华品牌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吉利消化吸收了沃尔沃在安全技术、工程研发和品质管理方面的深厚积淀。

这就好比大众集团当年整合斯柯达,把自己的平台技术和品质标准下放,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

吉利如今也是这样,把从沃尔沃学来的“内功”应用到吉利、领克等品牌上,整体提升了产品的底子。

同时,它又像丰田创造雷克萨斯一样,打造出极氪这样的全新高端品牌,去冲击更高的市场。

这种既有高端引领,又有大众化产品普及,并且整个体系背后还有强大技术和工程能力支撑的模式,使得吉利的结构非常稳固,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场竞争还远未到终点。

吉利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第一,销量上来了,服务的质量能不能跟上?

供应链的稳定性、车辆的交付速度以及后续的售后体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用户的口碑。

第二,如今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非常激烈,大家都在用利润换市场。

吉利能否在保持销量的同时,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来保证健康的盈利能力,这是决定它能走多远的关键。

总而言之,比亚迪的增速放缓和吉利的强势追赶,是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新阶段的一个缩影。

这场“神仙打架”表明,车企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比拼产品、比拼价格,升级到了更高维度的体系化竞争,比的是战略、是组织效率、是整个集团的综合实力。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样的竞争是好事,它会促使企业拿出更好、更实惠的产品。

而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正是这种激烈的内部竞争,才能磨砺出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让“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全球舞台上走得更远、更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