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6刚刚让理想松口气,就出了那么一档子事。而理想如此积极的不等管理部门的结果就主动召回,既是主动,也是一种不得已的被动。
你知道吗,当我听到这消息的时候,脑袋第一反应就是:他们其实还是挺负责任的。市场上这样的品牌不多,出事了还主动把问题摆出来,不像某些大厂,出了事就打太极,甚至干脆不承认。这事直接问到消费者信任的问题。尤其我自己也是车主,买理想的MEGA,心里多少会有点担心质量和耐用性,毕竟新技术、新架构,哪个不挂个‘试验田’的标签?可这次他们这么快做出反应,不得不说,起码表现出了责任感。
具体到操盘看,理想的动作其实也透露出几点:第一,厂商对产品的信心没问题,才敢主动召回。不像某些车企,遇到问题第一反应还是掩盖;第二,说明供应链、研发团队对自己产品的把控还是有底的。理想不是第一次遇事,但这次动作比以前快了不少,可能是觉得:‘哎呀,总是出点小问题,早点修复,用户体验也能跟得上嘛。’
这让我想起个细节。最近我翻了下理想的内部资料/公告,发现他们一直在强调用户第一,但实际操作中,其实也还挺繁琐。上次我朋友试驾,她说:说实话,感觉工艺还可以,就是软件调校还得多优化。挺真实的反馈。理想的技术在我看来,核心其实还是在供应链配合。像我认识的故障维修工曾经说:他们用的料虽说是‘新’,但工艺不变,问题随时会爆出来。所以,这次召回,某种程度上也是提醒自己:不能掉以轻心。
这话题一转,我在想,除了召回这事,理想的整体策略不就是在主动出击吗?他们宣传安全第一,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得动手修正。其实这点挺像加油站的老板,钱赚得快,出事了,第一时间把油池抽查清理,不能一遇事就装死。多点责任心,长远看反而能多赚点信任。
但这事有没有可能对未来销量带来影响?我觉得未必。毕竟,买MEGA的车主,谁不是料事如神点的理智人士?他们不是轻信广告,更不会被几句忽悠迷惑。其实我觉得,很多消费者在买车时,都在算账:百公里油耗、保值率、维修成本。没细想过吧?我心里估算,MEGA的百公里成本差不多在0.8元到1.2元之间(算上的电费、电池维护),这个价格还算合理。
而且理想的品牌形象在我看来已经建立起来了:技术创新、对用户负责任。假如这次召回是真心实意的,说明他们愿意推掉短期的利润,换取长久的光环。你说是不是?我站在理想的角度,也希望他们能把技术和质量纠偏做得更彻底。毕竟,市场上的竞争可不是只有价格那么简单。
我还会关心一点,是不是这次事件会让理想的供应链弹性变得更紧密了?供应链管理一直是个硬伤。记得我之前问过一个供应链专家,他说:很多厂商,靠着快,靠着模快做出来的车,关键时刻就容易出问题。理想大厂虽然在技术上努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比如用到的芯片、材料,一旦供应受到影响,就会变成漏洞。这次召回,或许也是提醒自己:不能只看表面光鲜。
这会让我又想到,现在的汽车市场,远不像以前那样买得到就安心。车变得越来越复杂,硬件、软件、系统整合得像个拼图游戏。中国市场尤其明显。去年我统计了一下,国六排放标准改后,很多零部件的供应量福了不少,价格也涨了10-15%。这也迎合了我的一个猜测,估算上海某工厂去年涨价的幅度大约在20%左右(不算细节),供应链弹性变差了,出点问题就爆发。
其实我更关心的是,理想未来会怎么应对这种风险呢?我猜他们可能会加强内部测试、引入备用供应商、甚至和供应链上下游更深合作。现在看,越是大公司,面对突发事件越能静下心来应对,反而会更强。
反正,理想这次的事让我意识到一点:只要心里有责任感,怎么出错都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如果躲猫猫、遮遮掩掩,那不就死路一条?市场上的品牌,不就是在信任和责任中寻找平衡点。
未来买理想的车的朋友们,你们会更关注什么?是续航?还是召回记录?又或者,像我这样喜欢琢磨细节的,反而更在意技术的底细多还是少?这我还真没想清楚。
剩下,复杂的事情又多了,比如二手车的保值率、未来的升级空间。理想的MEGA即使短期有点波动,但我估计,能不能成为标杆还看他们下一步怎么走。反正我觉得,作为普通车主,心里最关心的还是,跟我每天用车的自己,安心感。是不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