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得起多大的期待,就得扛得住多大的责任。” 这句话,放到现在的小米SU7 Ultra身上,再恰当不过。
现在人买车,盘算的是什么?
有人为的是通勤便捷,有人要的是气派,自然也有人,追求的是油门到底的刺激感。
但近来,小米SU7 Ultra的车主们,却有些不知所措。
原先奔着那1548匹的澎湃动力去的,到手才发现,这动力仿佛被上了锁。
这感觉,就像满怀期待地预定了一桌豪华盛宴,结果厨师告诉你,想品尝顶级食材?
先通过资格认证再说!
实情是这样,小米SU7 Ultra最近推行了一项新规,叫做“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简单来说,如果你想完全释放车辆性能,就得前往官方合作的专业赛道跑几圈,而且还得跑出达标的成绩。
消息一出,车友圈瞬间炸开了锅。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起初小米SU7上市时,只需完成一项基础的安全测试,便能解锁全部潜能。
可没过多久,各地接连出现车主超速失控的事故。
想必小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加以约束。
于是,“赛道考级”制度应运而生。
有人赞成小米的做法,认为公共道路并非竞速场所,安全理应摆在首位。
毕竟,1500多匹的强大动力,并非人人都能掌控。
也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觉得这是“变相剥夺已付费的性能”,我真金白银买来的,凭什么还要考试才能用?
这好比买了一台顶尖配置的电脑,结果显卡的高级功能需要通过测试才能启用,让人心里窝火!
河南的车主们,对此更是议论纷纷。
毕竟,河南是小米举足轻重的市场。
有车主精打细算了一笔账,在郑州周边,只有中原国际赛车场符合考核标准,一天的赛道使用费就要两千元左右,为了解锁全部动力,还得额外花费上万元,这性价比,顷刻间荡然无存。
更令人头疼的是,赛道也不是随便想去就能去的,需要支付费用、接受培训,还得抽出空闲时间。
小米汽车的客服也出面解释,声称新规是为了评估驾驶员的技术水平,“日常驾驶900匹马力足以应对,赛道模式则需要更为专业的认知”。
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
可问题在于,选择Ultra版本的用户,又有谁不是冲着那极致的性能表现去的呢?
实际上,小米的这一举动并非首创。
此前,特斯拉Model S Plaid也曾推出“赛道模式”,保时捷Taycan Turbo S的“超增压模式”同样需要额外付费才能启用。
然而,小米这次的措施更为严苛,直接将赛道成绩作为了评判依据。
那么,小米为何执意要做出限速呢?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
试想一下,若有车主在公共道路上使用车辆的全部动力飙车,超速超过百分之百,那将面临触犯刑法的风险。
如果车企未设置任何限制,一旦发生事故,也将难辞其咎。
因此,限制车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不过,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真的合理吗?
考虑到每位车主的技术水平和驾驶需求存在差异,是否可以提供更具弹性的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享受驾驶带来的乐趣?
更让人觉得有些荒诞的是,目前已经有商家推出了“代刷圈速”的服务。
这与作弊无异,只需支付一笔费用,便能轻松解锁全部动力。
这岂不是更加危险?
这件事,也促使我们对智能驾驶技术进行反思。
围棋国手柯洁曾公开表示,他不太敢使用智能驾驶功能,觉得“有些呆板,经常让我提心吊胆”。
智能驾驶,究竟是提升了便利性,还是埋下了安全隐患?
小米的限速举措,表面上是为了保障安全,实则反映出车企在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之间艰难求索。
一方面,需要确保安全,避免承担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满足消费者对性能的渴求,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呢?
我认为,车企一方面应当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与驾驶技能。
另一方面,也应该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性能解锁方式,比如,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和过往经验,逐步解锁车辆性能。
说到底,汽车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人的。
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消费者能够尽情体验驾驶的乐趣,这才是车企真正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