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上海徐汇区一辆理想MEGA在路上突然起火,这辆车属于2024年的新款车型,行驶时间不长便发生意外,引起周围人群的惊慌,新能源车辆最令人担忧的就是电池安全问题,此次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批评声音迅速增多,许多人对理想汽车的产品质量产生了疑问。
没过几天,理想公司发出召回通知,说要召回11411辆汽车,因为冷却液的防腐能力不足,时间长了会慢慢腐蚀电池和电机控制器里的铝制零件,造成液体泄漏,最终可能引发热失控问题,这批车都是2024年2月到12月底之间生产的,说明这不是偶然情况,而是设计或者材料本身就存在缺陷。
到了2025年11月14日,理想公司内部公布了处理结果,共有14人受到处分,直接负责的员工被公司辞退,管理层人员则被取消年终奖金和晋升机会,绩效评级也按最低一档计算,这些处罚措施相当严厉,显示出公司想通过重罚来堵塞管理漏洞,但也反映出整个体系存在更深层的问题。
研发团队在测试时没有仔细检查冷却液长期使用会不会腐蚀金属部件,整车部门在设计时忽略了渗漏问题可能引发电池起火的风险,质控环节也没有及时把这些隐患拦截下来,这不是某个人的疏忽,而是多个环节接连出了差错,说到底,整个流程没有顺畅运转起来,责任也没有明确落实到具体的人。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L系列车型的下摆臂衬套也查出异响问题,公司处理了四名相关人员,加上之前的事件,共有十八人受到处分,这表明理想公司在认真推行责任到人的制度,不是随便找人顶替过失。
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没人提到,就是冷却液是谁提供的,德联化工和龙蟠科技都表示不是他们供货,理想汽车也没有公布采购链条和检验报告,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局面,如果供应商的材料有问题,只处罚内部员工,相当于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理想在2024年卖出八十多万辆车,规模变大了之后,管理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以前规模小的时候可以靠经验做事,现在体量这么大,光靠人盯人的办法肯定不行,整个行业也在变化,从追求速度转向重视安全,理想选择的是重罚员工这条路,没有像比亚迪那样走自研技术的闭环,说实话,我不太相信靠开除员工就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还有一个隐患,罚得这么重,基层员工发现风险以后可能不敢上报,大家都会装作看不见,等出事了再推卸责任,消费者知道车有问题,但不知道零件是谁造的,也没有第三方来检查,这些细节都没有说清楚,理想现在道歉整改,可真正需要透明的部分,还是藏着掖着。
我觉得,这次事件不只是理想一家的事,它暴露了新势力车企在快速扩张时的通病,那就是只顾追求销量增长,却把安全底线抛在了脑后,追究责任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接下来如何调整流程、管理好供应链,让普通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汽车,现在仅仅是个开始,后面的路才更艰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