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ID系列销量如何?市场表现揭秘,数据说话!

说到大众汽车,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品牌。

在过去几十年的燃油车市场里,无论是捷达、桑塔纳这样的经典车型,还是后来的朗逸、帕萨特、迈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人买车的第一选择就是大众,觉得它皮实、耐用、有面子,代表着一种可靠的品质。

然而,随着汽车行业进入新能源时代,尤其是电动车成为主流之后,情况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众ID系列销量如何?市场表现揭秘,数据说话!-有驾

这位曾经在燃油车领域呼风唤雨的“老大哥”,在电动车市场的表现,却总让人感觉有点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大众其实也意识到了转型的紧迫性,推出了专门的MEB纯电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ID.系列,包括ID.3、ID.4、ID.6,以及最新的ID.7,产品布局的速度并不算慢。

但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这些被寄予厚望的电动车,究竟卖得怎么样呢?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们先从目前ID.家族里销量最好的车型说起,那就是上汽大众的ID.3。

这款车定位是一款紧凑型的两厢纯电车,很多人都说它开起来的感觉很不错,底盘扎实,操控灵活,保留了德系车一贯的优良驾驶质感。

但是,这款车刚上市的时候,市场反应非常冷淡,主要原因就是价格定得太高了。

一款尺寸不大的两厢车,起售价接近十六七万,这个价格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毕竟在同样的价位,甚至更低的价格,消费者完全可以买到空间更大、配置更丰富的国产电动车,比如比亚迪的海豚,销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众ID系列销量如何?市场表现揭秘,数据说话!-有驾

大众后来也看清了形势,明白高高在上的姿态在现在的电动车市场行不通,于是采取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降价。

经过几轮调整,ID.3的终端售价大幅下探,很多地方的裸车价甚至降到了十一二万的水平。

这一降价,性价比立刻就凸显出来了,很多原本就在观望的消费者觉得,用这个价格买一台大众纯电平台的车,还是挺划算的。

降价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今年6月份的数据,ID.3的月销量达到了3950辆。

这个数字虽然和它自己过去惨淡的销量相比有了天壤之别,算是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如果横向对比,和那些月销轻松过万甚至几万的国产热门车型相比,差距依然非常巨大。

所以,ID.3的现状是靠着巨大的价格优惠换来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远没有达到能引领市场的地步。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ID.家族的SUV车型,主要是ID.4和ID.6。

ID.4有两款,分别是上汽大众的ID.4 X和一汽-大众的ID.4 CROZZ,可以看作是“兄弟车型”。

作为大众在中国市场最早投放的纯电SUV,它们同样继承了大众扎实的底盘和稳健的驾驶感受。

大众ID系列销量如何?市场表现揭秘,数据说话!-有驾

为了提升销量,这两款车的价格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让步,现在的市场价格对于一款合资紧凑型纯电SUV来说,其实已经比较有诚意了。

但从销量数据来看,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今年6月份,ID.4 X的销量是1546辆,ID.4 CROZZ是1437辆,两款车加起来的销量也就在三千辆左右,这对于一款本应是走量主力的SUV车型来说,成绩显然是不及格的。

很多人都在问,车子本身开起来不差,价格也降了,为什么就是卖不好呢?

一个很普遍的感受是,虽然ID.4是纯电平台的产品,但它给人的感觉太像“油改电”了。

它的整个内饰设计、车机系统的操作逻辑,都还停留在传统燃油车的思维里。

车机屏幕不大,反应速度也比较慢,智能化体验和同价位的国产品牌相比,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代差。

当国内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反应迅速的大屏幕、聪明的语音助手和丰富的车载应用时,大众ID.4提供的这种“朴素”的智能化体验,就显得非常落伍和缺乏吸引力了。

如果说ID.4的表现是差强人意,那么尺寸更大的ID.6和定位更高的ID.7,其市场表现就只能用“惨淡”来形容了。

ID.6同样有两款车型,主打六座和七座的家用SUV市场。

大众ID系列销量如何?市场表现揭秘,数据说话!-有驾

按理说,这个定位应该能吸引不少家庭用户,但现实却很骨感。

以一汽-大众的ID.6 CROZZ为例,它在6月份的销量居然只有个位数——6辆。

这个数字低得令人难以置信,基本上说明这款车在市场上已经被消费者彻底忽视了。

究其原因,产品力存在明显短板。

它的第三排空间非常狭小,实用性不强,而它的价格区间,又面临着像理想、问界等一系列产品力极强的国产新势力的竞争。

在那些对手面前,ID.6无论是在空间、舒适性配置,还是在智能化水平上,都毫无优势可言。

至于被大众定位为纯电旗舰轿车的ID.7 VIZZION,被很多人看作是“电动版的迈腾”,上市后的表现同样令人大跌眼镜,6月份的销量仅为114辆。

一款被寄予厚望的旗舰车型,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无疑是宣告了其市场策略的失败。

综合来看,大众ID.系列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根源是多方面的。

大众ID系列销量如何?市场表现揭秘,数据说话!-有驾

首先,是品牌光环在新能源时代的失灵和定价策略的失误。

大众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优势,没能完全平移到电动车领域。

消费者在选择电动车时,更看重的是技术创新、智能化体验和性价比,而不再是单纯地为一个车标买单。

大众初期的定价,显然是高估了自己品牌在电动车市场的号召力,等后来降价求量时,已经错失了市场先机。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品在智能化方面的严重滞后。

现在的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

中国消费者对于车机系统的流畅度、语音交互的智能程度、驾驶辅助系统的先进性,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而大众ID.系列在这些方面,与中国本土品牌相比,落后了不止一个身位。

车机卡顿、功能简单、软件生态缺失,这些都成为了劝退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最后,是大众对于中国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理解不够深刻。

大众依然在用造传统德系车的思路来打造电动车,过分强调驾驶本身,却忽略了中国用户对于车内空间、乘坐舒适度和科技氛围的追求。

当我们的车企已经开始在车里安装冰箱、彩电、大沙发,努力把汽车打造成一个舒适的“第三空间”时,大众的产品思维,显然还没有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