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能源越野的细分市场,规模预计在18%到25%之间跃升,智能化渗透率大概60%(估算)。我在试驾场地的休息区抬头看展车,手指敲击杯沿,风声提醒我要看清趋势,而不是被热闹带偏。
同事小吴凑过来:‘经销商要成伙伴,没那么简单。’我答:‘对,得靠共创平台对齐。’
前文说法有点大,收回来两句:市场是螺旋上升,不能一蹴而就。原因在于经销商信任和落地效率需要时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猛士M817的原型照,边角留着雨水印。
(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同价位的两款车,实操差别不是虚的。猛士M817在泥地的扭矩分配和悬架响应更紧凑,车内华为全栈解决方案让起步、爬坡和越野模式切换更连贯;对手在湿滑路面往往要等系统加载,操作感稍显卡顿。样本少,估算差异大约在0.5到1个响应档位,体感更明显。
供应链/研发的看法,用生活比喻讲清。供应链像厨房的备料:原料、节拍、出锅都要对上。猛士把华为的IPD与IPMS流程搬进来,像把配方和厨具放进同一个后厨,结果是点到即上桌。若你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即刻的顺畅,答案其实藏在谁来负责端盘子的分工里:前线的经销商洞察、后端的工程迭代、以及在场的物流调度,三方一起把错峰变成连续出菜。
没细想过的猜测:未来两年,华为可能把部分传感和算力成本通过服务订阅回收,车企只负责硬件,软件和服务分摊风险。概率大概30%到40%之间,具体还得看监管和用户接受度。(不确定)
三处提问:你们愿意让经销商参与到车型定义的核心环节吗?用户愿意让平台去改写关系吗?如果靠订阅服务覆盖成本,价格会不会让人却步?
有时我也烦,两端的声音都在问,我到底听谁的?这事儿要做成,还是做成一段试错的过程,谁来背锅?(这些声音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太保守。)
引一位只言片语:销售同事小张说:现在最关心的是升级能否无缝,别让人卡在更新里。修理工老李在现场补充道:系统一多,故障就多,初期要给用户一个缓冲期。这两句话像两把钥匙,打开的是同一个门:用户体验能不能被证实。
临场小计算:若电耗18 kWh/100km,电价0.8元/kWh,百公里能源成本约14.4元。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路,是越野车的测试,也是经销商与品牌关系的试金石。华为全栈的介入到底落地到日常使用,会不会让安心出发、从容探索的口号,变成真正的、可落地的体验?你们觉得最关键的变量是什么?门口的砂粒还在路面上跳,像在问我:当越野走进日常生活,谁来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