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吉利斥资120亿人民币借债收购了沃尔沃。如今已经过去15年,吉利从中获得了多少收益呢?
2010年,吉利汽车宣布以大约18亿美元,也就是12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瑞典豪车品牌沃尔沃,这在汽车圈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吉利还只是个年利润刚过11亿的民营车企,用120亿去收购一个连续亏损的外国品牌,这听起来就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15年过去了,这笔被外界称为“小蛇吞大象”的交易到底给吉利带来了多少好处呢?
一次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由此展开。
2010年,全球汽车业仍在从2008年经济危机的低谷中缓慢复苏。瑞典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正经历着一段艰难时期。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以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但在这之后的十年里,福特并未能让沃尔沃恢复往日的辉煌。
根据福特2010年的报告,2009年沃尔沃在全球卖出了32.4万辆车,比1999年的50万辆少了三分之一。更糟糕的是,2009年沃尔沃的税前亏损达到了6.62亿美元(约44.3亿人民币)。2010年虽然勉强收支平衡,但依然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福特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管理上的失误。他们想把沃尔沃的技术用到路虎和阿斯顿马丁上,但对沃尔沃本身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更新却不够重视。金融危机一来,福特自身也困难重重,赶紧想把沃尔沃卖出去。于是,沃尔沃被摆上了货架,标价18亿美元。
打开图片搜索
在中国,吉利汽车正迅速成长。吉利始于1986年,最初生产冰箱,直到1997年才开始制造汽车。到了2010年,吉利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私家汽车制造商,那一年销售了41.5万辆汽车,净利润达到11.8亿人民币。尽管在国内表现良好,但与全球巨头如福特、通用和丰田相比,吉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吉利的掌门人李书福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小角色。他把目光投向了沃尔沃,这不仅是因为它的价格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这对他来说是一次翻身的大好机会。这笔交易大约需要18亿美元,相当于120亿人民币,对于当时的吉利来说,几乎相当于倾尽所有加上借款才能完成的巨额资金。这笔钱相当于吉利过去67年净利润的总和,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
交易消息一出,外界纷纷看衰。《金融时报》直言不讳:“中国企业根本不会打理豪华品牌。”许多人忧虑,吉利接手沃尔沃后,可能会拖累这个高端品牌,甚至毁掉沃尔沃的好名声。毕竟,吉利当时主打的是低端市场,与沃尔沃的豪华形象相去甚远。这次收购,更像是李书福的一次大胆冒险。
掏空家底和借债:收购的艰难过程
2010年3月28日,吉利和福特在瑞典哥德堡签下了收购协议。8月2日,交易正式完成,总金额为18亿美元。具体支付方式是13亿美元现金,外加2亿美元票据,还有6300万美元的后续调整款。对于年利润只有11.8亿人民币的吉利来说,这笔钱是怎么凑出来的?
李书福带着他的团队,跑遍了国内的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从大型国有银行到地方信用社,能借的都借了。但这还不足以弥补资金缺口。最后,吉利只好向福特借了2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举动,因为卖方借钱给买方,在汽车行业里几乎闻所未闻。最终,吉利凑齐了13亿美元的现金,成功完成了交易。
拍摄照片
钱来了,麻烦才刚刚开始。沃尔沃的员工和管理层对这个来自中国的“新东家”充满怀疑。他们担心吉利会把沃尔沃变成低端品牌,或者直接把技术掏空回中国。瑞典的工会也很紧张,生怕吉利裁员或者搬走生产线。
为了消除大家的担忧,李书福亲自前往瑞典沃尔沃的总部。他与管理层进行了多次彻夜长谈,承诺不会干预沃尔沃的日常运营,保持其品牌的独立性,并确保研发和生产活动继续在瑞典进行。这些承诺逐渐让大家安心,也为双方后续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之后,立刻着手整合双方的技术。他们一起开发了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这两个平台后来成为了吉利和沃尔沃崛起的关键。CMA架构既适用于沃尔沃的高端车型,如XC40,也适用于吉利的领克品牌;而SPA架构则支撑了沃尔沃的旗舰车型,如XC90和S90。这种技术共享不仅让沃尔沃重生,也让吉利的产品线一下子提升好几个档次。
吉利15年赚了多少?
收购后的沃尔沃,在吉利的支持下逐渐恢复了活力。2010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只有21.1万辆,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6.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整整翻了三倍。中国市场是主要贡献者,2024年贡献了超过15万辆的销量。在财务方面,沃尔沃也扭亏为盈,2024年核心营业利润达到了270亿瑞典克朗(约26亿美元),利润率从2023年的6.4%上升到了6.8%。
新车的热销至关重要。像XC90、XC60这样的SUV车型销量非常好,而电动车EX30的发布也让沃尔沃在新能源市场有了稳固的地位。与福特时期的表现相比,吉利接手后让沃尔沃再次成为豪华车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吉利汽车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9年,吉利汽车卖了32.7万辆车,2019年就卖到了136.2万辆,增长了三倍多。到2023年,吉利汽车和旗下品牌(包括吉利、沃尔沃、领克等)的总销量达到了279万辆,其中吉利汽车自己卖了168万辆。虽然利润有时候会有波动,但从2010年的11.8亿人民币增长到了后来的几十亿,整体实力已经完全不同了。
查找图片
吉利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通过CMA和SPA架构,吉利的汽车产品线从低端市场逐渐扩展到中高端市场。特别是领克品牌的创立,直接与合资品牌展开了竞争。吉利还通过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达到了78%,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吉利借助沃尔沃的全球资源,成功将自身品牌推向国际市场。领克品牌通过沃尔沃的渠道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2023年在荷兰和德国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吉利还在国内建立了成都和大庆两个沃尔沃汽车生产基地,生产的车辆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策略使得吉利的国际化进程远超其他中国车企。
吉利因为沃尔沃的市值增长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21年,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市值大约是190亿美元(1630亿瑞典克朗)。尽管到2025年市值下降到50亿瑞典克朗(约5亿美元),但作为大股东的吉利已经通过持股和分红赚了不少钱。而且,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
当初花了120亿人民币买沃尔沃,现在沃尔沃的市值就几十亿了。加上技术共享带来的利润和吉利自身的增长,这笔投资的回报率绝对是天高云淡。
查找图片
成功的背后故事
吉利买下沃尔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双方技术上的共同进步。CMA和SPA平台对两家公司都很有帮助,沃尔沃因此推出了新车型,吉利也借此机会提升了自家产品线。这样的合作方式既节约成本又高效,是吉利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李书福当初答应不干预沃尔沃的运营,这个决定非常明智。沃尔沃保留了瑞典的研发和生产团队,品牌形象没有受损,反而借助吉利的资源重新崛起。这使得员工和管理层愿意配合,避免了文化冲突。
中国市场是吉利和沃尔沃成功的关键。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快速增长,而吉利也凭借本土优势站稳了市场。这说明,中国车企要想在国际上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还需要有坚实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
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中国汽车业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教材。它表明,国际化不仅仅是投入大量资金,还需要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深厚的技术积淀。吉利的120亿不仅换来了沃尔沃,还获得了一张通向全球市场的金钥匙。
这15年,吉利从一个低端品牌变成了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头羊,沃尔沃也从亏损边缘变成了豪华车市场的黑马。这场交易的回报,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利润,更是中国车企在全球舞台上的一次漂亮亮相。
展望未来,吉利和沃尔沃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新能源和智能化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沃尔沃已经在电动车领域迈出重要步伐,吉利也推出了领克和几何这样的新品牌。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吉利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大胆收购,加强技术合作,同时发挥本土优势,或许下一个像吉利这样的成功者就在不远处。
搜索图片
15年,120亿,吉利换来了销量、利润和技术的大幅增长。李书福自己恐怕也要掰着手指头算半天。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豪赌,他赌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