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认真看这份新势力汽车销量排行榜,有没有觉得现在国产车的世界,真的是一天一个新鲜事?本想着今年会是小米汽车的大年,结果第36周榜单出来,稳坐头把交椅的不是小米,而是问界M8。这事儿放两年前,我说给谁听,估计都觉得是我胡扯,国产新造车势力能做起来也挺难,没成想现在已是群雄逐鹿,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思,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先提个问题,你心里的好车到底应该是什么?是跑得快,是便宜,是外观漂亮,是智能体验,是跟风大厂,还是能真正读懂你需求的?现在很多人买车,不仅仅是因为有辆车代步,而是仪式感,有点像手机选牌子的劲头。想当年,谁家手机没用过诺基亚?谁会信苹果、华为、小米能在后面挑大梁?汽车这行也一样。小米能不能像做手机那样,直接把格局拉满?问界怎么突然间冒出来抢了头名?背后其实还是那句老话,牌子不是万能的,大家还是得看产品本身和市场变化。
看榜单,小米SU7第二,小米YU7第三,紧接着零跑C10、B01、小鹏MONA M03这些车型也都紧跟其后。假如你是消费者,你是不是会纳闷,怎么有这么多压根没听说过或者刚听说的新名字?这其实正是国产新势力造车的特点,每个品牌看起来都在搞事情,发布新车,降低门槛,裹挟着热搜、明星代言、网络风评喊着“你来试试就知道,真香!”
可话又说回来,榜单里一半以上车型销量都只有0.1~0.2万辆一周,说白了,真要大卖的也没几家,但整体上大家都在往前迈步。你是不是也会想,这些数据到底是好还是坏?想起我小时候,街上只有比亚迪、长安那些牌子的小轿车。现如今,新能源里冒出一堆小鹏、零跑、理想、蔚来、新发布的小米、赛力斯(问界),是不是整体进步了?
有人说,这叫内卷。小米造车,一上来就用社交网络、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做手机、做家电、做生态链,搞得消费者不知道到底是在买汽车还是买生活。你说“小米SU7”上一轮刚火,这周又被问界M8超了个头,是不是说明光会营销没用,还得有实打实的产品力?这几年新能源汽车最火的卖点无非就是“智能”二字,啥车也都说自己的智能化做到了极致,结果你试一下,车窗能语音控制算智能,方向盘震一震就能报警算智能,冲这一点,真的能比拼得了么?
再看看问界M8,被很多人称为“华为系的代表作”,背后华为在技术、软硬件、宣传方案上确实投入很猛。问界为什么能反超?其实更多还是靠产品扎实、系统成熟、渠道铺得广。你回头看看小米汽车,虽然起步很高,但目前还缺少沉淀,车友口碑还不像华为那帮粉丝那么稳定。这就像考试,有人刷题多了,成绩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但这不是说小米不好,毕竟它仅仅两款新车型就在榜单前列,说明大家对智能造车的期待和新鲜感还是很高的。
不过这时候还得问一句,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到底长啥样?榜单里的品牌,零跑和小鹏都各有亮点,一些传统大厂也没远离战场。消费者其实并不完全买品牌,买的是服务和体验,包括售后、维修、二手残值这些点,真的比你宣传多火都重要。很多人冲着小米买车,把它当成手机生态的延续,结果发现用车之后有不少问题。这说明,宣传可以拉满,但终究是要回归到体验和品质。
你是不是也在思考,买新能源车,到底图啥?省油?智能?新鲜感?还是追潮流?现在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了,你看排行榜,0.4万辆、0.3万辆的周销量,其实和千万级传统车市比起来,还是小众生意。但属于新势力的机会却巨大。就像我小时候买鞋,看重样子和价位,现在出门买车,大家开始考虑续航、智能驾驶、车内空间、外观风格、品牌口碑,这才是真正的市场变化和升级。
有的品牌死盯着智能驾驶,有的搞性价比极致,有的靠定位“高端生活方式”,再有的直接做爆款低价。小鹏P7刚发布,起售价超过20万,你还敢买吗?价格高,但新上市,能不能打出口碑,还得等市场和用户说话。现在很明显,新造车势力的打法越来越像手机厂商,前期炒热度,拉社群,搞微博热搜,最后真要买,还是要回到体验和服务。
我们总在说,汽车是一个低频高价消费品,不像手机、冰箱、耳机那样说换就换,买错了就是几年的麻烦。所以很多消费者宁愿花时间去试驾、比对、查口碑,也不愿意冲动下单。榜单里问界、小米、小鹏、理想每家都能抢得一席之地,说明这个战场里,单凭广告已经不是杀手锏,还是要靠产品自己“用得好”,用得住。
中国人现在买车,眼光格外挑剔了,手机时代留下来的思维:什么都得“性价比最高”。新能源车跌破20万就有人抢着买,但你真去看的时候,像问界M8、小米SU7,小鹏MONA这些车,配置已经往大屏、自动驾驶、超快充、智能座舱这些功能卷去了。到底是不是刚需,消费者其实比厂家还清楚,厂家必须卷创新,卷服务,卷口碑,否则怎么出头?
但是这个榜单再看一遍,数据也不能说明一切。下个月是不是又有新车型爆出,老牌会不会被新势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大家都在等下一个“黑马”。但归根到底,消费者永远不会为噱头买单,你也不会拿一堆宣传稿钱去交首付对吧?现在的市场,品牌力和产品力得同时在线,谁能把用户稳稳锁住,谁才能笑到最后。
我再问一句,造车势力这么多,消费者是不是真的受益了?有那么多新车,是不是反而越来越不知道买哪辆?行业专家看着行业进步,普通用户却找不到决策线索,这才是真问题。榜单每周都有变动,但抛开那些浮华数字,真正能懂消费者、站在用户身边的品牌,才可能常驻前列。问界现在抢了小米头名,下周谁又能翻身,没人知道,市场从来不按剧本走。
最后我觉得,不管榜单如何变化,不管哪家车企率先爆火,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负。玩笑归玩笑,谁家能把车做到便宜、智能、耐用,谁家有耐心陪用户一起成长,谁才是真的赢家。现在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造车新势力大战,挺好,谁也别骄傲,谁也别泄气,谁也别觉得自己就能一统天下。既然消费者热情高涨,既然很多人都愿意试试国产新势力,那就再等等看,让时间和市场自己去做选择,谁能笑到最后,永远不是这周的榜单说了算。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