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纯电中巴香港首投引热议

最近有个数据,行业里传得挺热闹。2023年上半年,国内一些新能源车企的研发费用暴涨,甚至超过了营收的10%,有的企业研发占比居然冲到了20%上下。这种“烧钱”的速度,和普通人理解的“卖车赚钱”有点反着来。毕竟,不管是什么行业,赚钱通常得比花钱快吧?而这研发费花得这么离谱,外加不少新能源车企还处于亏损状态,舆论里质疑也来了:这是不是不务正业?是不是研发没底线?甚至还有人直接说这些车企,迟早要被这种操作搞垮。

先别急着下结论。说实话,这事儿乍一看确实吓人。但咱往下拆拆,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门道。首先,新能源车企“烧钱”这事儿,还真得从它的生意逻辑说起。造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比,研发成本高得多。为什么?多半是因为这行业跑得太快,技术迭代没完没了。在燃油车领域,如果你有一款成熟的发动机技术,基本上能用好多年,改改小地方就行了。但新能源领域不一样,电池、芯片、电动系统这些东西变得太快,消费者对续航、智能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研发投入不够,产品竞争力立马大打折扣。所以,研发费大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行业的“标配”。

奇瑞纯电中巴香港首投引热议-有驾

再说具体数据。拿一些头部企业举例,某国产新能源车企,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到了30亿,营收却只有200多亿,研发占比超过了14%。而另一家新势力品牌,研发费用虽然稍低,但占比却冲到了20%上下。看到这,确实觉得吓人。但慢着,咱还得看看这些钱花在哪了。新能源车的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芯片开发。比如电池,提升续航能力、优化充电效率,都得烧钱。而智能驾驶,光是算法和传感器,就能花掉好几个亿。至于芯片,别忘了,这两年不少车企还开始研发自家的专用芯片,投入自然更大。这些领域的钱,能省吗?真不好省。因为新能源车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些技术的竞争。

奇瑞纯电中巴香港首投引热议-有驾

那有没有“花得炸”的地方呢?有。比如,有些新能源车企,研发了不少“看着花哨”的功能,实际应用场景却很窄。某些车型搭载的智能座舱,里头一堆娱乐功能,但消费者未必买账;还有一些自动驾驶开发,投入巨大但距离真正落地还很远。这些投入,确实可能偏“冒进”。但总体来看,大部分车企的研发支出,还是围绕核心技术在走。

奇瑞纯电中巴香港首投引热议-有驾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的研发费用,虽然占比没新能源企业那么高,但也在逐年增长。比如某日系品牌,2022年研发费用超过了100亿,占比接近6%。而新能源车企的研发占比高,除了技术迭代快,还有一个原因——他们的营收基数小。这些新势力品牌,销量还没完全打起来,营收自然不够亮眼,但研发投入却不能停。这就导致数据上看起来特别吓人。至于外资品牌,情况也差不多。某美系车企,近两年在新能源板块的研发投入暴涨,利润一度出现亏损。但人家的逻辑是,亏得起,未来能挣回来。

奇瑞纯电中巴香港首投引热议-有驾

讲到这,问题来了:这些车企是在乱花钱吗?还是“抓机会”?咱得具体看。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研发支出,属于“战略性亏损”。什么意思?就是说,他们现在在把钱砸到技术上,赌的就是未来能靠技术赚回来。新能源车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技术储备不够,就可能被淘汰。所以,大多数企业花得挺有章法。比如,有些新势力品牌,目前在亏损,但技术储备已经领先同行,未来一旦规模起来,利润就可能反转。

奇瑞纯电中巴香港首投引热议-有驾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研发投入稍显盲目。比如,有的车企盲目追求高端市场,投入巨大的同时,销量却迟迟打不开,这就可能是战略上的问题。如果烧钱没烧到点子上,那亏损就真可能成为企业的危机。

奇瑞纯电中巴香港首投引热议-有驾

所以,这事儿看着吓人,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危险。关键还是得盯着这些车企的后续动作:他们的技术储备能不能转化成市场竞争力?他们的战略方向是对的还是错的?烧钱的背后,是为了未来的机会,还是在瞎折腾?最后,咱得说一句,新能源车行业,从技术到市场,都还处于一个“跑马圈地”的阶段。数据吓人,可能是因为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游戏规则。但对消费者来说,未来的车更智能、更好开、更环保,这才是花钱的意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