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汽车产业 双向奔赴 共创未来

#上海观光路线推荐#

中德汽车产业 双向奔赴 共创未来

慕尼黑。2025。秋。会展中心内人潮涌动。这不是普通车展。这是未来出行的全球盛会。更是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缩影。

116家中国企业参展。创下新纪录。较上届70多家大幅增长。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注视着这一切。她说。这彰显了两国产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百年积淀与创新活力的完美互补

德国。拥有百年汽车工业积淀。全球化布局是其优势。中国。迸发出惊人的创新活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当德国精工实力遇上中国创新活力。会发生什么?

奇迹。

穆勒主席看得透彻。她说这种深度融合已构建起兼具技术纵深与市场广度的产业生态圈。双方在电动化、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为全球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

产能互补。数据互通。责任共担

这是全新的跨国合作范式。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德双方试图构建这种模式。为全球汽车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协同发展样本。

宝马与宁德时代。奥迪与亿纬锂能。大众与小鹏汽车。这些合作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交换。而是深度交融。大众汽车商用车信息与交互体验负责人托尔斯滕·文德勒透露。他们与卓驭科技的合作打破了传统车企与供应商之间单向供需的模式。双方以伙伴身份携手研发。

中德汽车产业 双向奔赴 共创未来-有驾

这种新型合作关系成为当前中德企业合作的生动写照。

不是产能过剩。是合作不足

有人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穆勒主席直言。这一论断并无可靠依据。中国大约16%的汽车产量出口海外。而德国汽车业每四辆汽车中有三辆出口。

“我们不是抱怨产能过剩的合适人选。”穆勒主席一语中的。“相反。我们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接受竞争。”

转型阵痛与坚定前行

德国汽车业并非一帆风顺。安永报告显示。德国汽车行业过去一年净减岗位约5.15万个。占全部岗位的近7%。转型的代价。

但德国人没有退缩。未来五年。德国汽车工业计划在研发方面投资约3200亿欧元。同时投入约2200亿欧元用于不动产和设备建设。穆勒主席坦言行业正处在关键转型期。但她相信。德国汽车工业企业完成了投资和准备工作。将在未来技术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开放合作胜过保护主义

中德汽车产业 双向奔赴 共创未来-有驾

美国将欧盟输美汽车关税下调至15%。但德国车企每年仍需承担数十亿欧元的额外关税。穆勒主席指出。单边措施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在全球产业链中制造新的障碍。

她的观点明确。保护主义会损害所有人。所有企业和消费者。并推高价格。通过对话与协作解决贸易分歧。才是为全球汽车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正确途径。

中国市场。全球机遇

2023年。德国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销售了逾370万辆汽车。采埃孚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为81亿欧元。同比增长5.2%。到2030年。以中国市场为主体的采埃孚亚太区销售额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将从25%提升至30%。

宝马集团宣布对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增加200亿元人民币投资。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升级其上海研发中心。采埃孚在武汉投产亚太地区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基地。

这些投资。这些承诺。说明什么?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主阵地之一。

未来已来

慕尼黑车展上。小鹏汽车带来了智能电动车、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科技全家桶”。宝马首发了“新世代”电动车型。大众与卓驭科技的智驾方案吸引欧洲观众试乘体验。

中德汽车产业紧密合作、共同发展。携手迈向全球汽车产业新的制高点。双方都将从中受益。

穆勒主席说得好。德中汽车产业合作已成为两国汽车工业之间的“成功故事”。

中国的创新活力与德国的精工实力。正在汇聚成突破技术瓶颈、推动行业转型的强大合力。这不仅是双赢。更是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未来出行。中德共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