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7月时,众泰的市值还在200多亿左右。现在呢?几天前看公告,股票一开盘就跳水,最高跌到7块多,估算市值掉了差不多九成都。你能想象,那个曾经拼死拼活搞新车、广告铺天盖地的品牌,现在变成这个模样?我站在办公室窗边,手指都在颤抖。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相册,竟无意中发现一张当天去工厂的照片。一辆T300静静停在那里,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我还记得那天问一线工人:这活难不难啊?他笑笑:不难,就是每天回到家,腰都快散架了。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些人都知道线下已妖魔化了,早晚会变成这个样。
这次拆除事件挺戏剧。重庆法院的公告里说,众泰的整车T300系列总装线和设备已被法院强制执行拆除。估算一下,拆除线和设备的总值大概在1.5亿左右——体感,可能少了点,但对于一家快破产的公司来说,算是重创。像你我生活中拆迁一样,没得商量,就是拆。
我突然想到,很多人把众泰归类为造车的低端代表,但说实话,能坚持到今天,研发、供应、渠道还是挺复杂的。供应链那一块,就像拼拼豆豆:你要的零件,不是随时都能买到。有次跟一位供应商聊天,他说:以前,我们还愿意配众泰,现在还谈合作吗?看他们那样子,可能逐渐退出市场了。真是狙击手打偏了,原本还以为就差个起死回生的机遇,结果变成这样。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段数据:众泰在2018年左右,销售目标大概在30万辆,拉平看,车市淡季时能卖个5-8万辆(样本少、不太准确),但到了今年,今年完全没了这个底气。更别说后续的车型设计,研发资金和供应链都打了折扣。供应链那玩意,像拼装房子,基础一固,下一块砖也就更容易砌起来。缺零件,或者配错零件,整个线就得停。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众泰会走到这步?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是管理出了问题、市场不好,但其实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水太深了。你看,像比亚迪、吉利这些,靠着深耕电池、底盘,走出来一条属于自己套路的路。众泰怕是迷失了方向,走低价冲量的死路子。可惜,低价没人能持续多久——成本也在飙升。
有一件事我一直没搞明白:就算你有一套差不多的造车流程,为什么车子妥妥地比别人杂乱地多出不少毛病?这跟开发流程的精细程度有关吗?我猜,可能是,毕竟像众泰那样,很多车大部分还是拼装出来的,像搭积木,细节管理就跟拼乐高一样,要用心。做多车系,零件重复用的情况少了,出错的概率就大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点不假思索:是不是很多厂家只追求表面速度,忽略了内功的打磨?有时候我也质疑,厂里那些年轻的工程师,真的懂得怎么把一个车的每个部分都做到极致了吗?还是说,只是应付批件、赶快出货,赚点快钱?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头想想,那些追逐成本最低的厂商,最终都走了多远?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个细节:零部件的稳定性和一整套供应链的协调性。就像我看过的某个论坛里,有人调侃说:国产车,就像拼拼乐,拼的都是速度,拼不出质量。可能说得太狠,但有点道理。
刚才提到‘持续经营’。你试想,一个汽车公司倒了,零件供应商、维修店、销售渠道,瞬间都要面临断裂。那场景,真像灾难拼图,一块块掉下来。估算一下,如果众泰完全倒闭,放眼影响不仅仅在他们家。供应链断裂的 ripple effect,可能比你想象的都大——尤其对那些小配件厂。
我到这里突然起了疑问:为什么一些厂子能苦撑到而像众泰这样直接到法院,真是天灾人祸?难道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失控?还是整个市场环境在变?我觉得很多时候,市场变化快,反应慢的企业,底子就扛不住。这次的强制拆除,行动迅速得令人咋舌。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很多人都觉得,车企只要技术过硬,客户自然会追着买。其实不然。渠道和口碑,才是最能决定销量的‘灵魂’。我有个朋友是个修理工,他说:有些车,开几千公里,零件就掉下来。我心里其实暗想,相比这些杂牌车,品牌的售后和质量控制,难不成也变成了‘纸上谈兵’?
感受到这点,心里就觉得有点无奈。你知道,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像众泰这种公司,研发投入和配套供应都已经削减得差不多了。就像一台老旧的自行车,要修修补补还能骑,坏多了,就得扔了,再买新的。而他们的设备被拆,意味着再也难以修补,只剩下停摆或淘汰两条路。
我相信(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没想明白。比如说,消费者为何还愿意等,或许是因为惯?还是因为价格实在太低,吸引力大?市场终究是讲性价比的——性价比要是建立在零件不良、质量不稳的基础上,还能坚持多久?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走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企业倒闭,不一定全是坏事。这也许是产业升级的一个信号,或者说,剩下那些坚挺的,还能撑多久?究竟是谋划转型,还是任由市场边缘化?我真的有点不知道。
说到不禁想:在车市的快速变迁中,有时一张照片,一段对话,就能让你瞬间明白,其实市场在哪个天平上倾斜了一点。你说,一辆普通的车,真的只是一堆铁皮零件堆出来的产品吗?还是每一块螺丝背后,都藏着一场生存战。
|字数:1,492,共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