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挪威,我这两天刚看了份数据,2024年他们新车销量里纯电动就占了88.9%。这数字比我之前估摸的还高——原本以为他们离100%还有点远,没想到已经这么接近了。财政部长直接下场说,目标已经达成。先别急着羡慕,这事背后其实有不少秘密武器。
挪威这套打法,是个一揽子的政策组合拳。免购置税、免增值税,刚买车的时候就能省不少钱。再加上电动车能免费用收费公路、专用公交车道,这对开车上班的人来说,路上省下好多时间。你要换算成时间成本,那可不是小数目——挪威那些通勤族,估计一年能少堵好几百小时车。相比之下,国内某些大城市,想象下如果有公交车道优先权,那出行体验马上就不一样了。话说回来,免税虽好,但这玩意儿不是永远都有。财政部最近提议,下调免税门槛到30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22万左右,然后2027年彻底取消。这意味着未来买电动车,优惠会逐步消失,销量能不能继续保持,不得不打个大问号。
说句实话,这种阶段性的优惠政策,其实和供应链里的试错有点像。就像研发新车时,前期投入大,放量后成本下降,最后才是利润高峰。挪威政府这帮人算是看准了电动车能快速降价,持续让市场保持活跃,才能启动规模效应。这让我想到一次和一位圈内供应链负责人的聊天,他说:政策一收紧,弹药一下打没了,市场就容易冷场。所以这个渐进式退坡或许是个折中方案,想保活力又要逐步停止补贴,挺有意思的平衡。
挪威对内燃机车的税收也持续加码,目的很明确:把油车用的成本推得越来越高,给电动车腾地方。对比大陆市场,补贴退坡的速度快,但相应的对燃油车的限制和加税没那么激进,这也导致两个市场的纯电渗透速度差异巨大。我个人猜测(不确定),这种硬杠燃油车的策略,挪威是参考了它们本身税收体系灵活性和国民环保意识的结合,毕竟小国家管控起来更容易。
先说说挪威路上的车,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去挪威出差时,街上90%都是特斯拉Model 3、福特Mustang Mach-E或者北欧本土宁德时代供应的Polestar车型。明显感受到品牌竞争的激烈。价格相近的车型里,特斯拉开起来的续航和充电网络优势很明显,而Polestar则主打设计和北欧极简风,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欢。这里面,用户心理也挺有意思,人们普遍比较接受电动车,哪怕价格稍高也愿意买。
换个角度想,这制度有没有可能导致挪威的电动车市场泡沫风险?我之前还以为他们完全放开了电动车,谁买谁赚;但现在看,补贴逐步取消,税收加码,这意味着留给厂商和经销商的优惠资源在变少。也就是说,如果厂商没有足够的产品力和品牌优势,可能很难持续留住那波肉多的鱼。一位挪威朋友开玩笑说:再这样取消补贴,我们是不是得开始考虑买辆二手内燃机车开开?明显是嫌麻烦的口吻,但也透出市场转冷伏笔。
这里面其实还藏着一个技术角度的问题:供应链复杂度。电池的成本,尤其是锂、钴这些金属原材料,价格波动大。挪威能跑到这么高纯电占比,不能全靠政府补贴说话,供应链和技术就得跟上。想象下,一个电池材料涨价20%,整车成本立马攀升,没补贴也得消费者买账吗?我猜(样本少,仅个人感觉),挪威的车企和品牌在这几年里,应该已经过了爆发期,现在更多靠持续的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来稳住市场。
对比国内同价位车型,比如20-30万区间的纯电SUV,特斯拉Model Y和蔚来ES6,你会发现实际体验差别明显。特斯拉充电站多且速度快,软件更新及时;蔚来的车辆内饰和服务确实用心,但长途充电网络尚未完全铺开。挪威人选车,恐怕更看重便利和续航,这点和国内不少年轻用户心理有交集。反过来说,国内市场如果不能解决充电焦虑,再多补贴也难撬动整个市场。
有意思的是,我前几天还和一个修理厂老板聊,这人修过不少电动车。他说:电动车的零件结构简单,坏得少,但换零件成了个新问题,尤其电池包,我说实话没几家敢死磕保修。这让我突然想到,挪威补贴取消后,保养和维修成本上升,普通消费者会不会更谨慎买新电动车?这块数据目前没法找到,先按下不表。
说回刚才那个财政部提案,免税降低到30万挪威克朗,扣个半算,一辆2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电动车将不再享受优惠,而目前大部分主流车型售价都在这个区间。这样一来,接下来两年市场结构或许会更集中,豪华车和入门车倒是两个极端。就像供应链里鱼塘变小后,鱼种集中,竞争反而更激烈。
要是让我猜,不知道未来若干年,电动车的保值率还能不能像内燃机车那样稳定?纯电市场留白不少,技术悠长且不确定。打个粗糙心算,假设电动车的续航性能每年提升10%,但电池寿命和替换成本拖后,三年后车价折旧大概至少30%-40%,这成本对用户心理真不是没影响。
我有点跑题了,不过奇怪的是,这种国家级电动化示范,竟然没多少人谈论电动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像垃圾回收、电池回收、绿色电力供应这些环节。难道因为挪威电力已经相当绿色,所以不成问题了吗?还是还有哪些隐形的社会成本没被算进来?这让我挺好奇的。
你怎么看,有没有想过当补贴退场后,车企和消费者的博弈要怎么继续?毕竟,买台电动车,不只是买辆车,还得买一个未来几年都靠得住的出行方案。这事怎么弄,恐怕比刚开始强补贴要复杂多了,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