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姓“华”,制造姓“赛”,赛力斯十字路口的抉择

中国新能源车市,早已弥漫着一股惨烈的硝烟。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放缓至28.5%,而市场在售车型却突破400款。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中,从10万级卷到30万级。连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都坦言:“淘汰赛加速,未来三年将是规模、成本与技术的终极较量。”

技术姓“华”,制造姓“赛”,赛力斯十字路口的抉择-有驾

赛力斯问界系列,却在厮杀中划出一道令人瞩目的成绩凭借M5M7M9M8四大序列,累计交付量悍然突破70万辆大关,刷新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交付速度纪录。所有人都在问:赛力斯凭什么?答案的核心,始终绕不华为智能!

然而,当这个万亿级赛道增速明显放缓,残酷的存量博弈中,强者恒强,弱者离场。比亚迪以超300万辆的绝对体量一骑绝尘,特斯拉、理想、蔚来等新老势力在各自细分市场寸土必争。赛力斯这个借华为之力上演惊天逆袭,却猛然发现:华为的光环既是通天梯,也可能是致命枷锁。赛力斯究竟是华为“金手指”点化的明日之星,还是巨头博弈中风雨飘摇的代工厂?

华为赋能下的狂飙

当大多数车企还在为自研智能驾驶系统苦苦烧钱、测试里程艰难爬升时,赛力斯问界系列已全系标配华为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华为的深度赋能,是赛力斯坐上牌桌的“核动力”入场券。这绝非简单的供应商合作,而是从研发、设计、制造到销售的“骨髓级”融合。

华为的“三电”技术、鸿蒙智能座舱、以及最核心的ADS智驾系统,被完整注入问界的产品基因。尤其是ADS 2.0智驾系统,凭借其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强悍能力,将城市NCA(的开通速度与体验推到行业前列,成为用户购车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市场调研机构J.D. Power报告指出,智驾体验已成为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用户决策的首要因素,占比高达65%

其次,精准的产品矩阵与“爆款体质”,让赛力斯摆脱了“单腿走路”的窘境。从增程技术的M5M7,到纯电旗舰M9,再到新近加入战局的轿跑SUV M8,赛力斯问界系列实现了对25万至60万元主流豪华区间的密集覆盖。M7改款后月销迅速破万,定位高端的M9更是在交付首月即突破1.5万辆,直接叫板奔驰GLS、宝马X7等传统燃油豪强。这种“出一款火一款”的爆款体质,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堪称奇迹。

最后,“超级工厂”与华为渠道的合力,让交付不再是瓶颈,反而成为武器。为解决产能地狱,赛力斯耗巨资打造凤凰智慧工厂,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超90%,实现“一分钟下线一台车”的极限效率。更关键的是,华为强大的线下渠道资源——覆盖全国重点城市的千家旗舰店、体验店,为问界提供了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高端流量入口。

用户看手机、买平板的同时,零距离体验问界汽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触点转化效率极高。华为年报透露,其线下门店贡献了问界系列超过70%的订单线索。这绝非普通4S店模式可以比拟。

光环下的阴影

然而,别看赛力斯车卖得飞快,风光无限,其实它的日子远没有高枕无忧

因为比赚钱难更让人揪心的,是“灵魂归属”的问题。问界能成功,最核心的卖点是华为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华为的销售渠道更是它的生命线。相比之下,赛力斯自己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里到底是什么形象、有什么技术特色,大家还是觉得很模糊。这种深度依赖华为的状态,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姓“华”,制造姓“赛”,赛力斯十字路口的抉择-有驾

随着奇瑞、江淮、北汽加入了,推出了智界、享界这些新品牌。华为的资源支持、最新技术的优先使用权,就被分走一部分赛力斯在华为的这个“朋友圈”里,还能不能一直当最核心的那个?万一哪天华为的战略重心变了,赛力斯自己有没有本事独立走下去?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赛力斯未来的生死存亡。

其次、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赛力斯可以说是前后受敌。比亚迪靠着什么都自己干,成本控制做到极致,在主流市场地位难以撼动,理想汽车精准抓住家庭用户的需求,建立了自己的壁垒。特斯拉在纯电技术、自动驾驶(FSD)和全球品牌影响力上,还是行业标杆。小米汽车带着巨大的流量和生态优势杀进来,面对这些要么体量超大、要么特色鲜明、要么生态强大的对手,赛力斯的问界系列,除了“华为光环”之外,还没真正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长久维持的竞争优势。

对比之下,赛力斯(问界)的核心优势非常明显,就是华为给它带来的顶尖智能化体验和巨大的品牌溢价。但这个模式也有脆弱的一面:盈利模式不够稳固,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存疑,最关键的是,现在几乎把所有宝都押在了华为这一个合作伙伴身上,这种高度依赖的风险也是最大的。

赛力斯命运方向盘

面对盈利困局、技术依赖多维竞争,如果赛力斯只想安心做个“华为的代工厂”,未来的路肯定会越走越窄。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持久战”,关键在于能不能在华为这层耀眼的光环之外,练就自己不可替代的独门绝技。

智能驾驶现在拼的是“谁用起来更好更顺”这种硬碰硬的细节较量。赛力斯得更深入地参与到华为ADS智能驾驶系统的联合开发和数据闭环里去。要发挥自己在整车制造整合、了解用户真实用车场景的优势,把这些变成推动华为算法不断升级的动力,保证体验始终领先一步。赛力斯也得有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发言权,不能什么都指望着“等华为、靠华为、向华为要”。

向下扎根,练好内功,让品牌真正独立。不能把宝全押在一个合作伙伴身上,这是生存的必修课。一方面,得不断提升自己的智能制造水平、供应链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本事。另一方面,在品牌塑造上,在大家已经认可“华为深度赋能”的基础上,得慢慢强化“赛力斯”本身作为一个高端智能电动车独立品牌的价值。最终目标是让消费者明白,“赛力斯”这个品牌,不仅仅承载了华为的先进技术,更代表着它对豪华智能出行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与承诺。

赛力斯用70万辆的交付速度,证明了华为模式在智能电动车时代的爆发力。这足以载入中国汽车工业史册。然而,当狂欢落幕,牌局进入中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资本市场可以追捧“华为概念”,但消费者最终只为卓越的产品体验和可靠的品牌价值买单。华为的光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起点,却也设定了更高的期望值。

能否在技术迭代的马拉松中不掉队?能否在生态协同中开辟新蓝海?能否在用户心中刻下超越合作方标签的独立印记?赛力斯必须用持续创新的产品、稳健可靠的体系、和清晰独立的品牌灵魂来作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