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

这两天何小鹏和罗永浩对谈的新闻一下就炸锅了,不仅因为他们聊了很多行业里不常说的实话,更因为三小时的深度交流,直面了小鹏过去一年多里遇到的坎和选择。盘下他们聊的这些话,虽然外面看的都是大公司的高管换来换去、飞行汽车这些新鲜玩意,但其实背后是很多说出去大家估计都不信的难。

首先大家都在关注,小鹏一年里换了十几位高管,这事搁谁身上都够意思。90%的一线部门都调整了,油门踩到底变阵,这得多大决心才做得出来?外人看可能觉得这老板是闲的吗,折腾这么多,实际上这都是公司到了“要么死要么活”的紧要关头的选择。

何小鹏自己说得很明白:公司那会儿亏得厉害,每天才卖一百多台车,一个月小几千台,合作伙伴动不动一个月就是我们十倍的销量。我听这话其实挺有感触,这种时候不是想凉一会儿就能过去的,真要顶着压力不断地想办法,谁都想让公司活下去。但这种变革是有代价的,自己下场跟员工吃了几十顿饭,聊怎么走出困境,最后还是有三成的人选择离开。其实不怪他们,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不愿意冒险是很常见的。

这里面有一点特别值得一说,何小鹏讲“不变是必死,变可能能活,变不好是速死”,这其实就是创业公司最大的难题。大家都知道做大的过程中,需要找帮手,但谁敢肯定找来的牛人就一定可靠?有时候创始人最了解公司,最知道问题在哪,外面进来的人也许只是很会讲话和写PPT,真遇到一线问题,还是得老板自己顶上。不管是董事长还是CEO,想公司活下去,不拼不行。这种事在现在的互联网圈、智能制造圈特别常见,很多人眼见公司市值涨了,自己就想歇,结果最后才知道真相的反倒是自己。

再来说赚钱这事,何小鹏说“卖车其实是在卖铁”,这个话我觉得挺扎心。外面很多大公司张嘴三千亿、八千亿的营收,结果把合资公司的那一份也往自己头上算。实际上能产生利润的公司很少,算下来一台车卖七八万,顶多赚一千。这个过程里,研发每年要投入500亿,不是靠融来的钱,是靠真金白银的收入和利润维持的,没“毛利”的玩法不长久。

这就是现在中国车企的一大难题,看着热闹,其实冷静一算“谁不是苦苦熬着”?何小鹏的逻辑是,保持高投入才能有未来,但得有自己的毛利和净利润才能玩下去。这种正向循环,听着容易,真做起来是要跟行业里所有对手拼命的,因为只要做到前二的位置,那些一线、二线的对手都盯着你的缺点放大。产业杀得这么狠,大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成王败寇”一点不夸张。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汽车行业的淘汰赛还在继续,小鹏老板判断说,未来五年中国车企最终可能只剩下五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提前买到船票——大家一天天竞争,其实心里都悬着。这种话要是放在其他领域,可能觉得“还行”,但在中国造车圈每天都在上演。很多公司老板嘴上不说,心里早晚是在算自己的“活路”,到底怎么保证活下来。

再来说说他们对马斯克的评价。何小鹏特别提到马斯克是真的厉害,创新力太强,虽然经常拖延项目,但大部分都能做出来,只有佩服。这种“隔空打架”其实很多还是信息差导致的——大家都在一条赛道上,谁也不服谁,但细节上不明确,难免有摩擦。

谈到特斯拉Robotaxi和自动驾驶,何小鹏观点也挺有意思,他觉得硬件上极其激进,不过未来几年技术发展会很快。小鹏的目标也是把车变成一个更好用的工具——看得出来,所有人都盯着无人驾驶这个风口,就看谁能做出真东西。

芯片这块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蔚来专注自动驾驶,小鹏搞多产品线芯片算力,连车舱机器人也搭进去。这种研发是耗巨资的玩法,不仅考验技术团队的实力,还得和软件算法同步发展。老板在这块押注很大,结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他们还聊到飞行汽车,这其实是行业里最科幻的方向之一。何小鹏说,过去想让罗永浩来做飞行汽车老大,结果被拒了。这事外人看来好像是一句玩笑,其实背后是项目团队太缺人。罗永浩自己也说如果没有债务问题很可能就做了,可见这类创新项目,谁都想上,但压力太大,不一定谁都能扛得住。明年小鹏的飞行汽车就要上市,售价一百多万,其实这是全新的品类,行业意义很大,这种新东西要投十三年时间才能有第一个产品落地,跨度惊人。

设计团队也是换了几波,造型团队今年已经有四百多人,主要力量在上海,欧洲设计师挑头。可见做一个爆款车型不是一两个人能搞定的,背后是整个团队的心血。外人只看最终那台车,里面是多少次推倒重来得出的结果。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谈到自动驾驶,何小鹏自己之前在2022、2023年还怀疑L4是不是遥不可及,现在变成了有信心。大模型的推动让技术正飞速进步,这种变化是行业里的大势,未来达到L4技术能力在五年内可能能实现,但用户接受还需要更长的磨合,这话其实非常理性。汽车这种高端科技,终归要市场和用户一起推动。

另外还有一段创业故事,大家可能不知道,小鹏汽车最早差点叫“橙子汽车”,后来因为商标被别人拿走了,对方要价三百万。那会儿钱不够,所以只能选能注册的名字,最后用上了“小鹏”。今天大家都说小鹏名字不好,换了可能销量翻倍,可老板认为这是文化自信问题,名字洋不洋气其实没那么重要,真正做出产品,用户自然买账。小鹏现在慢慢被海外市场接受,这也说明名字其实还是放在第二位,还是技术和产品为王。

回看过去几年,小鹏的财报已经说明公司走出了之前的阵痛,新战略在调整过程中渐渐见了效果。车圈这几年没人敢轻松,都还在跑着,谁停下脚步谁掉队。淘汰赛继续,只有不断调整、不断转型,才能保证企业最后活下来。

整个国产车企,走到今天都经历了各种跌宕起伏,什么“卖铁”、什么换高管,最后做的还是企业的生死抉择。创新是公司活下来的关键,但创新背后的压力只有老板自己清楚。其实不光是汽车,每个新兴行业都是这样,看着热闹背后都是难与坚持。

我们说创业容易,守业更难,尤其走到千亿量级,没有一刻能松懈。那些三百亿、八百亿的营收数据也许好看,但只有“毛利、净利”能撑得住才能笑到最后。车企的未来五年,谁都不敢打包票。何小鹏和老罗三个小时的对谈,说了很多真话,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现在每一家活下来的公司,都在经历而且还会一直经历大大小小的阵痛和磨合。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小鹏汽车换高管,卖车难盈利,飞行汽车即将上市-有驾

所有新技术都是用钱和人的心血堆出来的,飞行汽车、自动驾驶、芯片、做品牌,这些赛道每一次投入都不是小数目,也是公司能否活下去的关键。现在国产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未来五年是彻底见分晓的时候。最后谁能拿到那几张船票,还真是不好说。真正做实事的公司不是靠吹牛活下来,而是靠一步一个坑慢慢熬出来。何小鹏的经历,给了整个行业一个启发:想活得长远,只能不断试错,不断创新,不能怕疼也不能怕换人,才能在最后的淘汰赛里站住脚。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