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涂彦平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柴文静
打个比方。有一个外国运动员跑得特别快,中国选手想学习,但是不知道从何学起,看到对方剃了光头,于是自己也剃了光头。
这个外国人就是特斯拉,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征程中,中国车企在很长时间内,并不知道它的肌肉是怎么练的,但是光头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就学习。
这个光头,就是新能源汽车的隐藏式门把手。现在,这种门把手,据说要被修理了。
原因之一在于安全。汽车发生碰撞后起火,也可能出现“车门锁死无法打开”的情况。
2025年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进行技术规范,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7日。
征求意见稿的具体内容包括四条:
其一,安全冗余设计:要求车门系统必须配备机械解锁装置或断电保护机制,如拉索或应急拉环等,确保在碰撞、断电等场景下车门可手动开启。同时,碰撞后需自动解除电磁保险,并通过备用电源维持门锁供电至少3分钟。
其二,标志规范化: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如应急把手位置需用荧光或反光材料标注,尺寸不小于3cm×5cm,并统一采用国际通行的“逃生箭头”符号。
其三,动态强度测试:新增电动门把手的防夹功能、动态载荷试验,对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提出明确要求,如-40℃能扛住100N破冰力,门把手需通过动态冲击测试,在时速50km碰撞中保持功能正常,抗压强度从现行150N提升至300N,确保其在极端冲击下的结构稳定性,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其四,逻辑安全优化:防止车辆翻滚时门把手误触发,避免乘员跌落风险。
此外,文件还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等,适用于M1类、N1类汽车和多用途货车的车门把手,其他车辆车门把手参照执行。
这些年,中国汽车的设计创新在门把手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车企们纷纷抛弃传统外掀式和外拉式把手,推出了旋转式、平推式、按压式等各式各样的隐藏式或者半隐藏式门把手。
隐藏式门把手原本用在赛车上,用来降低风阻系数,比如1952年奔驰300SL就采用了这样的设计。赛车追求速度,对风阻系数要求高,这种设计可以理解。
后来电动汽车发展起来,因为有提升续航里程的需求,这项能降低风阻的设计就被车企盯上了。自特斯拉在2012年推出的Model S上使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之后,更多新能源车企开始跟风。
2025年上海车展,大部分汽车都是采用跟车身融为一体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传统门把手已经少得可怜。
隐藏式门把手这项设计,好的一面是降低风阻从而增加续航里程、美观、有科技感等,糟糕的一面是被指操作不方便、故障率高、断电失效带来安全风险等。
车门把手是车门系统的一部分,人们担心车门把手,其实更多是担心车门在危险情况下打不开。而关于车门的技术要求,此前已有多项技术标准。
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中就有“车门应关闭但不锁止”的技术要求。
另外一个跟门锁相关的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是《GB 15086-2013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不过,它已经是12年前的标准了。
还有两项即将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对碰撞事故后车门性能作出了相关要求。
2024年12月31日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0072-2024《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有相关表述:“如果车辆装备了自动激活式车门锁止系统,车门应在碰撞前锁止,且在试验后处于解锁状态”“碰撞试验后,对于每排座位的车门(若有门),至少应有一个车门在不使用工具时能从外部打开,使乘员能正常进出”。
2025年4月25日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0071-2025《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也已经考虑到车门开启机构和锁止系统的新技术应用对于车辆碰撞事故后易于对车内乘员的救援提出了新需求”,增加了“自动激活式车门锁止系统的要求”。
而直接跟车门把手相关的标准也有,QC/T 988-2014《汽车车外门拉手》、QCT1211-2024《乘用车车门内开拉手总成》,对门把手的耐久、强度、耐高低温、耐振动、耐腐蚀等进行了技术要求。不过,它们属于行业标准而非强制性国家标准。
《轩辕商业评论》注意到,虽然已有车门、车门把手相关技术标准,但随着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大规模应用,相关的技术要求也需要进行及时更新。
正在征求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
该文件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起草,项目周期为22个月。
需要指出的是,最新公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并非要消灭隐藏式门把手,而是对其进行技术规范。
它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了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了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
但是,一家合资车企门把手工程师告诉《轩辕商业评论》:“门把手是安全件,非常重要,但是安全不在于隐藏不隐藏,而在于电路是否在撞击后断掉,如果断掉,那么不隐藏门把手也开不了门。”
最新征求意见稿要求,无论电动式还是隐藏式门把手,都必须配备独立于电路系统的机械解锁机构,确保碰撞、断电后30秒内可通过物理方式开启,且需要独立的供电模块。这一规定旨在保证在车辆遭受撞击等事故后,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便于车内人员逃生和外部人员救援。
一些先进企业实际上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2024年5月,奇瑞新能源申请了一项名为“具有隐藏式门把手的车辆”的专利,在车门上靠近隐藏式门把手位置设置加热器,再由温度传感器检测车辆外环境温度,控制器可对加热器加热,实现对隐藏式门把手机构处的冰冻层进行融化,确保在低温环境下隐藏式门把手机构的正常使用。
2024年8月,在吉利银河E5上市发布会上,吉利宣布向行业开放隐藏式门把手解锁相关核心专利。当时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该技术保证了在多种极端情况下,门把手都能解锁弹出。
它也是三重冗余设计,通过机械传动+双电路备份+低温自加热技术,让电源、信号、机械传动互为备份,确保门把手在碰撞、断电、极寒等极端情况下仍可手动解锁。
所以,不要小看一个门把手,它作为安全件,在一辆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先前可能我们不重视,但是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显性问题,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