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巨亏45亿美刀关闭工厂,复兴计划能否扭转颓势

日产这回是真栽了个大跟头,哐当一下,亏了45个亿美刀。

搁谁听了,都得倒吸一口凉气。

造车这行当,不是向来油水丰厚嘛?

日产巨亏45亿美刀关闭工厂,复兴计划能否扭转颓势-有驾

怎么着,老牌劲旅也开始捉襟见肘了?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那边报着巨亏,这边日产掌柜的们却挺着腰板儿,信誓旦旦地说:“列位放心,咱家底殷实,断不会走到山穷水尽那一步!”这波操作,着实让人云里雾里。

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巨轮调头难”。

日产这份财报,活脱脱一面镜子,映照出车市这转型期的阵痛。

销量俯冲、成本飞涨、定价承压……这些个词儿,单拎出一个都够喝一壶的,更何况扎堆儿来了。

中国市场下挫12.2%,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要知道,对不少车企而言,中国市场那就是擎天白玉柱一般的存在。

擎天柱要是打了个趔趄,整个屋子都跟着晃悠。

当然,日产也没杵着,立马抖擞精神,祭出了“RE: Nissan”复兴计划。

日产巨亏45亿美刀关闭工厂,复兴计划能否扭转颓势-有驾

听着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广开财路,勒紧裤腰带”。

关停作坊、裁汰冗员,这都是“节流”的狠招。

七家产能低迷的厂子要歇业,一万号人要卷铺盖走人,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要知道,厂子一关,牵涉到的是多少家庭的饭碗?

裁员了,这些人又该另谋出路?

兴许有人会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经济嘛,司空见惯。

这话不假,可落到个体头上,那就是实打实的压力。

正应了那句老话,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泰山。

再说说“开源”。

日产巨亏45亿美刀关闭工厂,复兴计划能否扭转颓势-有驾

日产盘算着加紧推出新车型,尤其是在北美市场。

北美市场逆势上扬3.3%,这算是阴霾中的一抹亮色,紧攥住这个机会猛攻,倒也算得上是明智之举。

只是,新款车型能不能俘获消费者的芳心,那又是另一码事了。

眼下车市厮杀得这般惨烈,各家车企都在卯足劲儿拼技术、拼设计、拼营销,日产的新品,能有多大的赢面?

还有那款“全新Skyline车型”,这可是个情怀爆棚的名字。

Skyline对于不少车迷来说,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图腾。

日产这会儿搬出这个名字,是想靠情怀收割一波韭菜,还是真想重塑经典?

如果是前者,恐怕要让不少老粉大失所望了。

日产这次的“RE: Nissan”计划,也间接暴露了一些深层痼疾。

比方说,日产的决策效率是不是有点滞后?

日产巨亏45亿美刀关闭工厂,复兴计划能否扭转颓势-有驾

车型开发周期长达36个月,这在瞬息万变的车市,着实显得步履蹒跚。

要知道,现在不少新锐车企,恨不得一年就能捣鼓出一款新车。

再者,日产的成本把控能力是不是也有待精进?

关税蚕食掉30亿美刀的利润,这固然是客观因素,可其他车企难道就没撞上这档子事儿吗?

为啥单单日产受到的冲击这么大?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市场白热化竞争、成本水涨船高等外在因素时,是否忽略了日产自身的问题?

是不是内部流程不够丝滑?

是不是对市场风向不够敏感?

是不是对消费者的喜好不够了解?

日产巨亏45亿美刀关闭工厂,复兴计划能否扭转颓势-有驾

说白了,日产的窘境,也是诸多老牌车企的共同写照。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席卷下,传统车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一方面要迎战新技术的挑战,一方面要固守现有的市场份额,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日产账面上还有230亿美刀的现金储备,外加142亿美刀的信贷额度,这底子确实够厚,一时半会儿应该不会有倾家荡产的风险。

但这并不意味着日产可以高枕无忧。

如果不能真正根除自身的问题,哪怕金山银山,也终将消耗殆尽。

恰如一个得了慢性病的人,光吃药是不够的,还得改变生活习惯、调整心态。

日产的“RE: Nissan”计划,能不能助它浴火重生,眼下还不好下定论。

但有一点可以笃定,那就是日产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魄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杀出一条血路。

但愿日产这回是真的幡然醒悟,别再只是换汤不换药。

毕竟,消费者又不傻,情怀也不能当饭吃。

车市,终归还是要靠硬核产品来说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