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汽车圈,从家用车到卡车,都在被新科技改头换面。越野车这帮老顽固呢?以前是玩泥巴的,现在也得跟着卷智能化。猛士M817这货还没上市呢,已经成了越野圈的热门话题。这车号称“铁血猛士”和“满血华为”联手打造,目标是当个“智能越野第一车”。它到底有多猛?能让传统越野车彻底翻篇?
有人骂这车是“花架子”,越野圈老炮儿觉得这帮搞智能的只会玩概念。卫士老爷车几十年如一日,硬派作风谁敢不服?可猛士M817一来就带着华为全套黑科技,逼得对手只能干瞪眼。城市里开着高级座舱听歌,山路上还能一脚油门冲到悬崖边——这玩意儿到底是越野车还是SUV?
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让猛士M817能自动泊车、防碰撞,连老司机都得服气。测试显示,这车在复杂路况里比对手稳多了。城里人抱怨越野车太笨,郊外老手又嫌智能车没灵魂。但猛士M817偏偏把这两头捏一块了:华为的鸿蒙座舱让车机和手机秒变一个东西,一键投屏看视频,还能让车里坐着的人当VIP。
可也有人说:“这破玩意儿装这么多高科技,越野性能肯定要缩水。”毕竟真要爬坡过坎,还是得看硬指标。可猛士M817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它把后轮主动转向玩明白了,5.2米的转弯半径让它在窄巷子里比小轿车还灵活。空气悬架+原地掉头,上山下城都能像玩儿似的。
中汽中心的碰撞测试结果炸了锅:猛士M817把“托底撞卡车”的连环戏码给过了。其他车都散架了,它乘员舱纹丝不动。这数据直接把卫士这种老牌硬货按在地上摩擦。华为的CAS 4.0防碰撞系统在测试里把安全系数拉满,连交警都直呼“这玩意儿能当坦克开”。更绝的是,华为车云系统还能远程控制车辆,半夜偷偷把车开去露营?这哪是越野车,分明是移动的堡垒!
猛士M817的问世仿佛为越野领域注入了一缕新风,但创新的背后也潜藏着未解决的隐忧,行业变革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
1. 表面平息: 在人们热议猛士M817的智能表现与硬核性能的一些问题似乎暂时被掩盖了。虽然智能化技术让越野车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但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带来更多隐患。乾崑智驾ADS 4系统是否完全能应对极端场景下的驾驶?硬件与软件的协同效果是否能经得住长时间实战考验?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在这些表面风平浪静之下,是消费者对于新技术落地表现的观望以及潜在质疑。
2. 意外障碍: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猛士M817所在的豪华越野车市场领域本身也暗藏新的障碍。虽然华为的技术背书让猛士M817占据智能化市场优势,但新技术落地中的问题频频出现已经让业界尖锐地看到了智能化的一面风险。从可靠性到极端环境下硬派越野车依赖电子设备的争议,这些背景下的暗涌无疑让猛士M817的未来变数增加。不少越野爱好者为了信赖机械结构的稳定性,更倾向于选择传统机械调校车型而非智能化“加持”的新兴玩家。
3. 分歧加深: 传统越野车爱好者与新技术拥护者之间的分歧也愈发显著。有人认为猛士M817代表着技术结合越野精神的新方向,也有人坚定地觉得过于依赖智能化反而削弱了越野本应有的驾驶乐趣。再加上此前华为智能车系统在其他品牌车型上暴露的一些问题——如复杂场景下的人机交互失灵——这些争议让猛士M817在技术层面的可信度和实际可用性受到了持续质疑。消费者在期待的同时也心存顾虑,越野车是用来挑战极限的,智能化会不会成为它的软肋?
那么猛士M817真的能够成为“智能越野第一车”吗?这让我有点不得不佩服它的野心。表面上它的宣传确实颇具说服力,军工品质、华为技术赋能,这些听起来都是重拳出击。稍微深挖一下问题,你会发现它所谓的创新中也隐藏了不少“瑕疵”。比如华为多年沉淀的鸿蒙系统,虽说能够实现无缝连接,但它在其他车型上的表现偶尔“脱缰”的情况难以忽视。这到底是炫技还是误导消费者呢?
它提倡智能化和越野精神兼容,可实际上智能化的复杂性是否会与越野的直接操作形成冲突?传统越野车主看重的纯粹机械感和驾驶操控乐趣,在猛士M817的智能交互上又能保留多少呢?我不得不假装夸一句,“猛士不仅能爬山涉水,还能追求智能美感,连‘越野魂’都可以随手扔了!”但你真的觉得踏实吗?
更有意思的是,猛士的“卡车夹击”测试让人觉得它铁骨铮铮,可消费者到底会有谁拿自己的车去撞卡车验证呢?越野玩家更在乎的是它爬坡的快感还是“假想敌”测试里的空洞底气?细细品品,猛士M817的定义似乎少了点实际使用中的真切故事,倒是多了些营销包装的噱头。
猛士M817被宣传为越野智能化的佼佼者,寄托着时代变革的期待与豪华越野的未来图景。它一边高喊智能化口号,一边又试图维持硬派越野车的血统,这样的“双面派”能讨好所有人还是会失去核心受众?你认为智能化真的能完全取代传统越野车的机械操控吗?亦或是它充其量只是一次“华丽的加价”伎俩?转发评论,聊聊你对猛士M817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