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洗牌,487家车企的生死时速
新能源赛道。已杀成红海。不。是血海。
曾经风口上的耀眼明星。如今正批量坠落。巴菲特清仓比亚迪。零跑被列失信被执行人。这只是开始。2018年中国有467家电动车企。2024年仅剩129家。业内预测未来可能只剩10家左右。淘汰率超过95%。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挤进了同一条赛道。
规模生死局:大才能活
汽车行业。本质是规模游戏。全球汽车产业早已证明这一点。欧洲五大集团构筑技术壁垒。美国底特律三巨头凭借规模效应主导。日本政府推动丰田、日产整合30余家企业形成集约化格局。
而中国汽车市场。散、小、乱。2024年三大整车央企合计全球市占率仅为8.7%。远低于丰田、大众等跨国集团。即便是东风与长安重组后年销量突破500万辆。也只能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五。
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十年间利润空间压缩超59%。每辆车利润仅1.5万元。而丰田一家2024年就净赚2376亿元。
规模生死局。唯有做大才能生存。
整合进行时:从单打独斗到合纵连横
2025年。整合浪潮席卷整个行业。
国资委正式宣布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东风与长安的重组方案基本完成。吉利收购极氪。蔚来整合子品牌。广汽重整结构。一系列动作标志着行业已从“单打独斗”转向“合纵连横”的深度整合阶段。
这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供应链集约化整合。市场与品牌协同。通过整合。单车制造成本预计可下降8%至12%。研发周期缩短6至8个月。整合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必需。
技术突围战:研发投入是存钱不是烧钱
价格战之外。更深层次的是技术战。
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达到142.23亿元。甚至超出同期净利润。过去14年其有13年研发投入高于净利润。累计研发总额已突破1900亿元。
王传福说得好:“在研发敢砸钱。不是烧钱。是存钱。”
结果显而易见。比亚迪刀片技术授权丰田。华为ADS智驾系统搭载奥迪。中国车企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蜕变。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建立起全产业链优势。
没有技术底蕴的企业。注定是这场洗牌中的牺牲品。
全球化出路:从产品输出到规则输出
内卷无解。出海成为唯一出路。
2024年三大整车央企出口量总和不及比亚迪单家。差距明显。但前景可期。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到2035年。中国汽车出口将形成以新能源整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基础设施EPC为支柱的复合出海模式。
这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产业规则输出。通过联合制定新能源汽车国际标准。推动中国技术成为全球标杆。让C-V2X标准在海外落地。
然而挑战巨大。传统汽车强国以贸易壁垒封锁市场。全球消费者对电动车安全性仍存疑虑。这条路。布满荆棘。
未来格局:2+5梯队演进
盘古智库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加速向“2+5”梯队格局演进。比亚迪、吉利组成第一梯队。综合一汽、东风、长安、广汽、上汽、北汽各方面表现。通过行政主导式重组实现产能优化。未来只留2-3家。奇瑞、长城、理想、鸿蒙智行、小米等存留2-3家。其他企业则被淘汰或并购。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年销售量300万可“进入主桌打牌”。100万是“生存底线”。没有达到这个门槛的企业。生存几率渺茫。
结语:大洗牌后的大机遇
血海洗牌。看似残酷。实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从487家到10家。不是衰退。而是升华。优质资源向头部集中。重复建设减少。恶性竞争缓解。中国汽车产业将从此前的散乱差。走向集约高效。
对于幸存者而言。市场更大。舞台更广。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更优。服务更好。对于中国制造而言。竞争力更强。地位更高。
这场洗牌。不是结束。而是新时代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