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州到全球:吉利控股集团的进化之路与成功密码

2024 年 9 月,吉利在梦想启航的台州发布《台州宣言》,宣告进入 “战略聚焦、生态协同” 的全新阶段,同步公布 2030 愿景 ——“引领绿色智能通行生态”,并立下 2027 年销量超 500 万辆的目标。这一战略布局既是对行业变革的精准回应,更是对自身发展路径的再校准。从 1998 年第一辆吉利汽车下线,到 2010 年并购沃尔沃开启全球化征程,再到 2024 年构建 “两横七纵” 品牌矩阵,吉利的每一步都踩准了时代节拍。

本文将循着吉利的发展轨迹,回溯其从初创到全球化的进阶之路,解析 2024 年的业务格局与财务实力,深挖技术自研、品牌整合、全球化运营等核心竞争力,结合《台州宣言》展望未来发展路径,为理解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典型样本。

从台州到全球:吉利控股集团的进化之路与成功密码-有驾

一、初创与突围:从多元尝试到汽车主业确立(1986-2009)

1.1 起家之本:草根创业的多元探索(1986-1996)

1986 年,李书福在浙江台州创办黄岩县制冷配件厂,开启创业生涯。彼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家电市场需求旺盛,李书福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聚焦冰箱蒸发器、冷凝器等核心配件生产,短短 3 年就将工厂发展为年产值超千万的地方龙头企业。1993 年,企业产值突破 5 亿元,成为国内冰箱配件行业的隐形冠军。

1994 年,李书福跨界进入摩托车产业,成立吉利摩托车公司。不同于当时行业普遍的组装模式,他坚持自主研发发动机技术,推出的 “吉利 125” 摩托车以油耗低、耐用性强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1996 年销量突破 20 万辆,跻身全国摩托车行业八强。这一阶段的多元尝试,不仅为吉利积累了原始资本,更培养了 “技术自研 + 成本控制” 的早期能力,为后续进军汽车行业埋下伏笔。

1996 年,吉利集团正式成立,将分散的业务整合归一,李书福此时已将目光投向汽车产业。尽管当时中国对民营资本进入汽车制造业实行严格限制,被业内视为 “禁区”,但李书福坚信 “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的朴素判断,开始秘密筹备造车计划,在台州临海建立汽车研发基地,从全国各地招揽汽车工程师。

1.2 造车破冰:民营车企的资格之战(1997-2001)

1997 年,吉利正式进军汽车行业,成为中国首家尝试造车的民营企业。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被国有车企与合资品牌垄断,民营资本面临技术、资质、资金三重壁垒。李书福带领团队 “借船出海”,通过与四川德阳监狱汽车修理厂合作,获得轻型客车生产资质,开始组装生产 “吉利豪情” 车型。

1998 年 8 月 8 日,第一辆吉利豪情在临海工厂下线,售价仅 3.98 万元,比同期的夏利、奇瑞等车型低近 2 万元,迅速点燃平民购车市场。但资质问题始终是悬在吉利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豪情车型只能以 “轻型客车” 名义销售,无法进入主流乘用车市场。为获取 “准生证”,李书福多次上书相关部门,陈述民营车企对行业发展的价值,最终在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前夕,吉利获得国家正式颁发的汽车生产许可证,成为中国首家合法的民营汽车制造商。

这一阶段,吉利以 “低价策略” 打开市场,2002 年销量突破 5 万辆,跻身中国车企前十强。但低价也带来品质争议,“小毛病多” 成为吉利早期的标签。李书福在内部会议上提出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启动质量提升工程,建立零部件检测体系,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1.3 品牌转型:从价格战到价值竞争(2002-2009)

2002 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奇瑞、比亚迪等民营车企崛起,价格战愈演愈烈。吉利意识到单纯依赖低价不可持续,2007 年发布《宁波宣言》,宣告战略转型:从 “价格竞争” 转向 “技术、品质、价值竞争”,提出 “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目标。

为实现转型,吉利启动 “技术吉利” 战略,2003 年投入 5 亿元建立杭州汽车研究院,2006 年在宁波建成国内首个民营汽车试验场。这一时期,吉利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上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 JLβ-4G18 发动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公里油耗仅 6.5 升;自主研发的 4AT 变速箱打破外资垄断,成本降低 30%。2008 年,吉利推出中高端品牌 “帝豪”,首款车型帝豪 EC7 以五星碰撞安全成绩、越级配置,售价突破 10 万元,标志着吉利成功摆脱 “廉价车” 标签。

在资本运作上,吉利 2005 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175),募资 25 亿港元用于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2006 年,吉利收购英国锰铜控股 19.97% 股份,成为伦敦出租车公司最大股东,开启海外布局尝试。至 2009 年,吉利年销量突破 40 万辆,营收达 165 亿元,形成 “全球鹰、英伦、帝豪” 三大品牌矩阵,完成从草根车企到主流品牌的蜕变。

二、全球化与升级:并购整合与技术跃迁(2010-2020)

2.1 世纪并购:沃尔沃带来的质变(2010-2013)

2010 年 3 月 28 日,吉利以 18 亿美元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沃尔沃汽车 100% 股权,包括品牌、技术、知识产权及全球生产基地,这起并购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的里程碑事件。当时外界普遍质疑 “蛇吞象” 能否成功 —— 吉利年营收不足 200 亿元,而沃尔沃年营收超 1000 亿元,且两者在品牌定位、技术水平、管理体系上存在巨大差距。

李书福提出 “放虎归山” 的整合策略:保持沃尔沃独立运营,尊重其品牌价值与研发体系,同时推动技术协同。通过成立 “中国 - 欧洲汽车技术中心(CEVT)”,吉利与沃尔沃共享模块化架构技术,2013 年联合开发的 CMA 架构落地,使吉利车型研发周期缩短 2 年,成本降低 20%。沃尔沃则借助吉利的中国市场渠道,2013 年在华销量突破 6 万辆,同比增长 46%,实现扭亏为盈。

2013 年,吉利全资收购英国锰铜控股,将伦敦出租车纳入麾下,随后在上海建立合资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同年,吉利首次跻身《财富》世界 500 强,排名第 475 位,标志着其正式进入全球汽车行业主流阵营。

2.2 品牌矩阵:高端化与差异化布局(2014-2017)

并购沃尔沃后,吉利加速品牌高端化进程。2016 年,吉利与沃尔沃联合成立高端品牌 “领克”,定位 “全球新高端品牌”,首款车型领克 01 基于 CMA 架构打造,搭载沃尔沃同款 2.0T 发动机与安全技术,售价 15-20 万元,直接对标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领克采用 “线上 + 线下” 渠道模式与订阅制服务,上市首年销量突破 10 万辆,成功打开高端市场。

在新能源领域,吉利 2015 年推出纯电品牌 “几何”,聚焦城市通勤市场;2017 年发布 “蓝色吉利行动” 战略,提出 2020 年新能源销量占比超 90% 的目标。这一时期,吉利在新能源技术上快速突破,自主研发的永磁同步电机效率达 97%,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200Wh/kg,推出帝豪 EV 等爆款车型,2017 年新能源销量突破 6 万辆。

在商用车领域,吉利 2016 年收购东风南充汽车公司,2017 年成立吉利商用车集团,推出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品牌,布局重卡、轻卡、客车等领域。至 2017 年,吉利年销量突破 120 万辆,营收达 927 亿元,形成 “吉利、领克、几何、远程” 覆盖乘商、高低端、燃油与新能源的品牌矩阵。

2.3 生态构建:从整车到全产业链布局(2018-2020)

2018 年后,吉利从 “汽车制造商” 向 “出行服务商” 转型,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吉利 2018 年成立宁波均胜电子,布局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硬件;2019 年成立亿咖通科技,专注车联网技术研发,其智能车机系统装机量突破 500 万台。在出行服务领域,吉利 2018 年推出 “曹操出行”,采用新能源车队,提供专车服务,2020 年覆盖全国 60 城,日订单量超 100 万单。

在全球化布局上,吉利 2018 年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 49.9% 股份及路特斯 51% 股份,借助宝腾渠道进入东南亚市场,2020 年宝腾销量同比增长 55%;2019 年与戴姆勒集团达成合作,持有其 9.69% 股份,成为最大单一股东,双方联合开发 smart 品牌电动车型。2020 年,吉利收购美国太力飞行汽车公司,布局低空出行领域,展现 “天地一体” 的生态野心。

2020 年,新冠疫情冲击下,吉利展现强大韧性:全年销量 132 万辆,营收达 921 亿元;新能源销量突破 12 万辆,同比增长 42%;海外销量 11 万辆,覆盖 80 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时期,吉利完成从单一整车制造到 “整车 + 零部件 + 出行服务 + 科技” 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后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三、现状解析:2024 年的业务格局与财务实力

3.1 业务架构:“两横七纵” 的品牌协同矩阵

2024 年,吉利基于《台州宣言》完成品牌整合,形成 “两横七纵” 的协同架构,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两横” 核心平台:分为吉利汽车集团与极氪科技集团两大主体。吉利汽车集团整合吉利、银河、雷达、翼真等品牌,聚焦大众主流市场,2024 年目标销量 200 万辆,其中银河系列挑战 100 万辆。该集团主打 “新能源普及”,提供纯电、混动等多元动力选择,如银河 E5 以 15 万元级价格实现自研三电与 AI 座舱配置,单月销量稳定破万。极氪科技集团整合领克、极氪品牌,定位高端豪华新能源市场,2024 年目标销量 71 万辆,计划两年内成长为百万级规模集团。其中极氪品牌单车均价逼近 30 万元,2024 年销量 22.2 万辆;领克品牌新能源占比达 58%,在欧洲市场单店年销量突破 400 台。

“七纵” 细分领域:涵盖新能源乘用车、燃油乘用车、高端豪华车、商用车、智能科技、出行服务、海外业务七大板块。新能源乘用车是增长核心,2024 年销量超 148 万辆,渗透率 45%;商用车领域以远程品牌为核心,推出氢燃料重卡与电动轻卡,在物流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8%;智能科技板块的亿咖通科技已开发出全域 AI 技术体系,智驾方案覆盖从 10 万到百万级车型;出行服务板块的曹操出行已接入自动驾驶车队,在杭州、北京开展试运营。

3.2 财务表现:规模与盈利的双重爆发

2024 年,吉利交出 “反常识” 的亮眼财报:全年营收首次突破 2400 亿元,达 2402 亿元,同比增长 34%,相当于日均入账 6.5 亿元;归母净利润 166 亿元,同比激增 213%,展现出极强的盈利韧性。营收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贡献收入 1153 亿元,占比 48%;高端品牌(领克 + 极氪)收入 865 亿元,占比 36%,摆脱对中低端燃油车的依赖。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13.2% 攀升至 15.9%,毛利总额达 382 亿元,核心原因是核心技术自研带来的成本优势 —— 自研的雷神电混系统使整车动力成本降低 25%,800V 高压平台量产使充电效率提升 3 倍,同时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费用控制成效显著,通过品牌整合砍掉 20% 重复车型,研发费用率稳定在 6.8%,低于行业平均的 8.5%,但研发投入绝对值达 163 亿元,同比增长 18%。

现金流与资本运作健康有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达 320 亿元,同比增长 45%,为技术研发与并购提供支撑;2024 年发行 30 亿元绿色债券,用于新能源工厂建设;极氪启动纽交所上市计划,预计募资 50 亿美元,助力高端化与全球化。

3.3 运营亮点:技术与全球化的双重突破

2024 年,吉利在技术研发与全球化运营上取得里程碑式成果。技术层面,发布全球首个 “智能汽车全域 AI” 技术体系,融合星睿 AI、阶跃视觉和 DeepSeek 算法,贯穿研发、生产、售后全链条。在研发端,AI 模型将碰撞测试周期从 18 个月压缩至 6 个月;在用户端,语音助手可预判故障并提供解决方案,智驾系统复杂路口通过率较竞品高出 23%。推出 “千里浩瀚” 智驾方案,分为 H1-H9 五个层级,10 万元级银河车型标配高速领航,百万级极氪车型搭载城市 NOA,计划 2025 年底全系智驾普及率超 70%。

在新能源技术上,吉利坚持多路线并行:纯电领域,浩瀚架构 2.0 实现续航超 1000 公里,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混动领域,雷神 8848 超级电混系统热效率达 44.26%,百公里亏电油耗仅 3.6 升;氢能源领域,搭载自研燃料电池系统的远程重卡实现商业化运营,续航超 1000 公里,加氢仅需 10 分钟。

全球化运营从 “产品出口” 转向 “本土化深耕”。2024 年海外销量达 41 万辆,同比增长 32%,覆盖 81 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单车均价突破 15 万元。在东南亚,与宝腾合资工厂的帝豪 L 雷神混动本地化率达 65%,占据马来西亚混动市场 18% 份额;在欧洲,借助沃尔沃经销商网络,领克 09 PHEV 成为首个进入欧洲中高端市场的中国车型;在中东,针对沙漠环境定制冷却系统的极氪 001,售价突破 30 万元,年销量超 1.5 万辆。更具标志性的是,吉利开始输出技术,向海外合作伙伴开放浩瀚架构与智驾系统,收取 “技术使用费”,实现从 “卖产品” 到 “卖技术” 的升级。

四、成功密码:吉利的核心竞争力解析

4.1 技术自研:构建不可复制的护城河

吉利始终将技术研发视为核心竞争力,形成 “自主创新 + 并购吸收 + 协同开发” 的三维技术体系。在自主创新上,吉利年研发投入连续 5 年超 100 亿元,建立杭州、宁波、哥德堡等五大研发中心,拥有 3.5 万名研发人员,累计获得专利超 3.2 万项,其中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专利占比达 60%。从早期的发动机、变速箱自研,到如今的全域 AI、800V 高压平台,吉利实现了核心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并购吸收是技术快速提升的关键路径。收购沃尔沃后,吉利并非简单复制技术,而是通过 CEVT 平台进行技术转化,将沃尔沃的安全技术、模块化架构,转化为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与技术。例如,沃尔沃的 City Safety 城市安全系统,经吉利优化后下沉至 10 万元级车型,使吉利车型安全碰撞成绩普遍达到五星标准。收购路特斯后,吉利将其空气动力学技术应用于极氪 001 FR,使其零百加速仅需 2.02 秒,跻身超跑行列。

协同开发实现技术效率最大化。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 CMA、SEA 架构,使双方共享研发成本,零部件通用率达 70%;与百度合作开发 Apollo 智驾系统,既利用百度的算法优势,又结合吉利的整车集成能力,快速推出行业领先的智驾方案。这种 “自主为核、并购加速、协同增效” 的技术策略,使吉利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始终保持领先。

4.2 品牌整合:从分散作战到协同发力

吉利的品牌发展历程,是从 “多品牌混战” 到 “精准定位、协同作战” 的进化史。2010 年前,吉利推出 “全球鹰、英伦、帝豪” 三大品牌,定位模糊、产品重叠,导致内耗严重。2016 年后,吉利开始精准布局:领克瞄准 15-30 万元合资替代市场,极氪聚焦 30 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市场,银河主打 10-20 万元主流新能源市场,形成清晰的价格带与用户定位。

2024 年的品牌整合更是展现出战略魄力。为应对新能源竞争,吉利在《台州宣言》发布后 3 个月内完成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极氪与领克合并组建高端集团,几何并入银河品牌,雷达并入吉利主品牌,砍掉 20% 重复车型,决策链条从三级压缩为两级,研发周期缩短 4 个月。整合后的 “两横” 架构,既避免了内部同质化竞争,又实现了供应链、技术平台、渠道资源的共享,极氪与领克联合采购使零部件成本降低 12%,渠道共享使欧洲市场门店数量翻倍。

在品牌形象塑造上,吉利摆脱 “廉价” 标签,通过技术背书与高端体验实现价值升级。领克以 “都市对立美学” 设计、北欧安全技术、订阅制服务,吸引年轻高端用户;极氪通过 001 FR 的超跑性能、豪华配置,树立 “中国科技豪华” 标杆;银河以 “安全、实用、高性价比”,成为家庭用户首选。这种 “高中低端全覆盖、各品牌有特色” 的矩阵,使吉利能够满足不同层级消费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攻守兼备。

4.3 全球化运营:本土化深耕的成功范式

吉利的全球化并非简单的 “出口贸易”,而是 “研发、生产、销售、服务” 全链条的本土化运营,形成 “技术输出 + 资本联动 + 文化融合” 的独特模式。在研发本土化上,吉利在瑞典哥德堡建立欧洲研发中心,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符合当地法规与消费习惯的车型;在美国加州建立智能驾驶研发中心,吸纳硅谷人才,开发适应北美路况的智驾系统。

生产本土化降低成本、贴近市场。吉利在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埃及等国建立海外工厂,实现零部件本地化采购与生产,如马来西亚工厂的宝腾 X70,本地化率达 85%,不仅降低关税与运输成本,更带动当地就业,获得政府支持。在欧洲,吉利计划 2025 年投产德国工厂,生产领克与极氪车型,实现 “欧洲制造、欧洲销售”。

资本联动加速全球化布局。通过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等海外品牌,吉利快速获得成熟的研发体系、生产基地与销售渠道;通过参股戴姆勒,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协同;通过引入中东主权基金投资领克,增强海外资本对中国品牌的信心。文化融合则是全球化的软实力,吉利尊重沃尔沃的北欧管理文化,保留其核心团队;在东南亚市场推出符合当地宗教习惯的车型配置,举办本土化营销活动,实现 “入乡随俗”。

4.4 生态布局:从整车到出行生态的延伸

吉利早在 2018 年就提出 “生态化” 战略,构建 “汽车 + 科技 + 服务” 的产业生态,摆脱对整车销售的单一依赖。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吉利布局均胜电子(智能座舱)、亿咖通(车联网)、宁波华翔(内饰)等企业,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可控,降低外部供应链风险,同时提升利润空间 —— 自研三电系统使新能源车型毛利率比外购高出 5 个百分点。

在出行服务领域,曹操出行已发展为全国第三大网约车平台,拥有 60 万辆新能源车队,2024 年营收达 89 亿元。通过积累海量行车数据,曹操出行反哺智驾研发,其自动驾驶车队在真实路况下的测试数据,使吉利智驾系统迭代速度提升 30%。此外,吉利布局车路协同、充电网络、电池回收等领域,建成超 2 万个充电桩,电池回收利用率达 95%,形成闭环生态。

在新兴领域,吉利前瞻性布局低空出行与智能网联。收购太力飞行汽车后,推出 TF-1 车型,计划 2025 年开启预订;与华为、腾讯合作开发智能座舱,实现语音交互、场景化服务等功能,用户日均交互次数达 8.6 次。这种 “整车为核心、生态为支撑” 的布局,使吉利从 “卖一次性产品” 转向 “提供持续性服务”,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4.5 战略定力与组织进化:穿越周期的保障

吉利的成功离不开李书福团队的战略定力与组织进化能力。在战略层面,吉利始终坚持 “长期主义”,不盲目追逐短期热点。2010 年收购沃尔沃时,面对外界质疑,吉利坚持长期整合策略,最终实现双赢;在新能源转型中,当行业扎堆纯电时,吉利坚持 “纯电 + 混动 + 氢能源” 多路线并行,避免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在智能驾驶领域,当行业争论 “纯视觉” 与 “激光雷达” 时,吉利坚定投入 VLA 模型研发,如今已占据技术先机。

《台州宣言》提出的 “战略聚焦、整合、协同、稳健、人才” 五大举措,是吉利战略定力的集中体现。通过聚焦汽车主业,剥离与主业协同性差的业务,吉利将资源集中于电动化、智能化核心领域;通过组织与文化转型,打破部门墙,提升决策效率;通过战略人才计划,全球招揽顶尖人才,研发团队中海外专家占比达 25%。

组织进化能力则使吉利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从早期的家族式管理,到引入沃尔沃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再到 2024 年的品牌整合与架构重构,吉利始终保持组织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例如,极氪采用 “小总部 + 事业部” 模式,决策周期缩短至 7 天,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吉利汽车集团推行 “项目制”,鼓励内部创新,孵化出银河系列等爆款产品。这种 “战略坚定、组织灵活” 的特质,使吉利能够穿越行业周期,持续保持竞争力。

五、未来展望:绿色智能生态的构建之路(2025-2030)

5.1 战略蓝图:2030 愿景与 2027 目标

2025 年 1 月,吉利公布 2030 愿景 ——“引领绿色智能通行生态”,明确未来六年发展方向,核心是实现 “三大转型”:从产品制造竞争力向生态服务竞争力转变,从规模成本优势向绿色智能科技优势转变,从各品牌独立运营向全球化深度协同转变。2027 年阶段性目标更为具体:整车销量超 500 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占比超 60%;高端品牌(极氪 + 领克)销量突破 200 万辆;海外销量占比达 30%;生态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20%。

为实现目标,吉利制定 “一三三” 战略思路:以《台州宣言》为总纲,围绕组织与文化、竞争力、管控模式三大转型,强化整车业务、核心零部件、生态业务三大板块。在整车业务上,吉利汽车集团聚焦大众市场新能源普及,极氪科技集团冲击全球高端市场;核心零部件领域,重点突破固态电池、高算力芯片、L4 级智驾等关键技术;生态业务上,推动曹操出行自动驾驶商业化,建设 “车 - 路 - 云” 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

5.2 核心机遇:技术革命与市场红利

吉利的未来增长将受益于多重机遇。在技术层面,AI 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将重塑行业格局,吉利的全域 AI 技术体系已领先行业,有望通过 “造车用 AI、用车靠 AI”,实现研发效率提升与用户体验优化,高盛预测其 VLA 模型将占据 2030 年 L4 级市场 60% 份额。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在即,吉利已布局相关研发,若 2026 年实现量产,将解决续航与安全痛点,引爆市场需求。

在市场层面,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中国市场渗透率已超 55%,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增速超 30%,吉利的多品牌矩阵与本土化布局将直接受益。高端新能源市场成为增长蓝海,2024 年全球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45%,极氪与领克的差异化定位有望抢占更大份额。此外,商用车新能源化加速,吉利远程品牌在物流、环卫等场景的布局,将迎来政策与市场双重红利。

在政策层面,中国 “双碳” 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欧盟 “禁售燃油车” 法案即将生效,各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吉利的绿色智能技术布局符合全球政策导向,有望获得补贴与法规支持。

5.3 潜在挑战:竞争加剧与成本压力

尽管机遇广阔,吉利仍面临多重挑战。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市场,比亚迪 2024 年销量突破 300 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超 90%,对吉利形成直接压力;特斯拉降价抢占市场,Model 3 价格下探至 20 万元,冲击极氪、领克市场;新势力如蔚来、小鹏加速技术迭代,智能驾驶体验领先。海外市场,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加速新能源转型,2024 年大众在华新能源销量突破 80 万辆,同比增长 60%,吉利将面临 “本土保卫战” 与 “海外攻坚战” 双重压力。

成本压力持续增大: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2024 年碳酸锂价格上涨 35%,挤压新能源车型毛利;智能驾驶芯片、高算力计算平台依赖英伟达、高通等供应商,议价能力弱;海外建厂与研发投入巨大,2024 年海外资本开支达 80 亿元,短期内难以盈利。

技术迭代风险不容忽视: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尚未定型,若行业转向纯视觉方案,吉利的激光雷达 + 高精地图路线将面临成本压力;固态电池研发若不及预期,将落后于竞争对手;AI 大模型技术更新迅速,维持领先需持续高额投入。

5.4 应对策略:差异化与生态化破局

针对挑战,吉利制定清晰应对策略。在竞争应对上,实施 “差异化聚焦”:大众市场以银河系列的 “高性价比 + 安全” 取胜,通过自研三电与智能座舱,打造 15 万元级标杆车型;高端市场以极氪的 “科技豪华” 与领克的 “个性潮流” 形成差异,极氪聚焦纯电与超级电混,领克侧重混动与年轻化设计,避免内部竞争;海外市场针对不同区域定制产品,如欧洲市场主打环保与安全,东南亚市场突出耐用与性价比。

在成本控制上,推进 “垂直整合 + 规模效应”:自研固态电池与车规级芯片,计划 2026 年实现芯片自给率达 50%;通过品牌整合与平台共享,将车型平台从 12 个缩减至 5 个,零部件通用率提升至 80%;扩大海外产能,降低关税与运输成本,目标 2027 年海外本土化生产比例达 60%。

在技术风险应对上,采取 “多路线并行 + 开放合作”:智能驾驶同时布局 VLA 模型与纯视觉方案,降低路线风险;与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合作开发电池技术,同时自研固态电池,形成双重保障;开放生态系统,与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合作,共享技术资源,加速迭代。

在生态服务上,打造 “第二增长曲线”:推动曹操出行自动驾驶商业化,2025 年在 10 个城市开展 Robotaxi 服务;建设 “吉利充电网络”,计划 2027 年全球充电桩数量超 10 万个;推出 “车电分离” 与电池租赁服务,降低用户购车门槛,提升用户粘性。

六、结语

从 1986 年的制冷配件厂,到 2024 年的全球汽车巨头,吉利用 38 年时间完成了从草根创业到行业领军者的蜕变。它以技术自研为基石,构建了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以品牌整合为抓手,实现了从价格战到价值竞争的升级;以全球化运营为路径,完成了从本土企业到跨国集团的跨越;以生态布局为未来,打开了从整车制造到出行服务的增长空间。

2024 年的吉利,以 2402 亿元营收、333 万辆销量、92% 的新能源增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面对 2030 年 “引领绿色智能通行生态” 的愿景与 2027 年 500 万辆的目标,吉利既需坚守技术立企的初心,应对行业竞争与技术变革的挑战,又要抓住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时代机遇,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到生态服务商的转型。

吉利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 从模仿到创新,从本土到全球,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随着《台州宣言》的落地与 “一三三” 战略的推进,这家诞生于台州的企业,有望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真正实现 “让世界充满吉利” 的企业使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