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博弈:当11万辆小米SU7遭遇监管硬刹车
一场涉及11.69万辆的智能汽车召回事件。一次被编码在字母“I”里的监管真相。这不是寻常的技术升级,而是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2025年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悄然更新了一条召回公告。小米SU7标准版。生产日期跨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召回编号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那个看似普通的字母“I”。代表着“受调查影响召回”。
这不是主动升级,而是被动整改。
二、藏在代码里的真相
智能汽车时代。召回编号成了行业密码。字母“I”代表被动。字母“V”才是主动。对比鲜明。捷豹部分国产车的召回编号S2025M0148V。一汽丰田、小鹏汽车的召回编号也带“V”。小米的“I”字编号。无声地说明了事件的本质。
监管早已布下天罗地网。2025年3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这份文件构建了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切中了行业的要害。
三、OTA:便捷与风险的双刃剑
OTA升级确实方便。不需要去4S店。不需要请假排队。但问题在于——当修复变得太容易,责任会不会也变得太轻浮?
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企业实施远程升级(OTA)召回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比上年增长246.8%。这意味着每10辆被召回汽车中。就有近4辆通过远程升级解决问题。效率提升了。但责任的重量不能减轻。
监管新规明确要求:企业实施OTA升级活动消除汽车产品缺陷的。应当按照召回管理条例组织实施。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缺陷汽车产品。模糊“升级”与“召回”的界限。不再被允许。
四、安全,没有妥协余地
小米SU7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可能识别不足。这不是小问题。这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事。
诚然。智能驾驶技术仍在发展。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应对能力存在局限。但车企有义务明确告知消费者技术边界。而不是过度宣传自动驾驶能力。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王建强说得透彻:“在使用L2级辅助驾驶时,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双手不离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监管的硬刹车。不是阻碍创新。而是为创新划定安全轨道。
五、透明,是最好的保护色
小米此次召回。通过OTA技术为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优化包括提升通行连贯性。增强对大车的识别与避让能力。完善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技术方案本身是合理的。
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态度。坦诚面对问题,主动承担责任——这才是智能汽车时代车企应有的姿态。
根据新规。企业必须建立OTA升级用户告知机制。确保升级目的、影响评估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车主在收到“免费升级”弹窗时。有权知道这是功能优化还是安全修复。
六、未来之路:在监管中创新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将迎来强制性国家标准。这将填补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空白。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和事后追溯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监管的加强。不是为了束缚手脚。而是为了行稳致远。
对于车主而言。最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是:打开微信搜“汽车召回”小程序。输入车架号。召回状态一目了然。别等群里炸锅才后知后觉。
智能汽车不是“beta版”试验场。手机系统崩了可以重启。但汽车软件故障可能致命。当我们手握方向盘时。我们掌握的不仅是行驶方向。更是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技术的温度,不在于代码的精妙,而在于对生命的敬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