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圈最近显得尤为热闹,智己、小鹏、小米几家车企不约而同地将“450公里增程续航”当成新卖点高调推出。回头看看,前几年不少主流厂商还信誓旦旦只押纯电,如今风气突变,纷纷扎堆增程,仿佛谁不搞点增程就落伍似的。不禁让人怀疑,这股热潮背后究竟是技术进化,还是营销套路?
回想旧一代增程车的尴尬:标称纯电200公里,实际充得满却只有180,夏天开空调、冬天热车加堵车,实际能跑100公里就是万幸。别说长途了,哪怕广州佛山通勤,每天都得跟充电桩赛跑。说是环保便捷,实际却困在续航焦虑的铁笼里,用户苦不堪言。可见,纸面参数和实际体验间的鸿沟,让早期增程模式难逃“鸡肋”命运。
这次智己LS6把纯电续航一口气拉到450公里,电池容量66度,理论看起来美如画。但仔细一算,价格有望飞跃三十万区间。算账的消费者心里一盘珠子:买得起这档次的人,会在意多那几十公里续航?还不如去追特斯拉。反过来,如果真有魄力降到二十万档,那才算“卷”得动市场。否则,拉高参数纯属秀肌肉,未必带来真销量。
小鹏X9同样把增程续航标到450公里,定价也锁定三十万档。理由也好找——大SUV主攻家庭、长途,续航天花板一提,似乎吃准了大家的里程焦虑。而回顾市场,腾势D9、岚图梦想家等插混/增程车型的销量早已略优于纯电版本。原因其实很简单:高速出行电不够时有油兜底,不用担心半路趴窝,这平实需求一千句“技术创新”都抵不上。所以,增程模式更像功能主义的答卷,对兜底刚需的精准把握,远比为参数设定冠冕堂皇理由来的实在。
小米野心勃勃,第三款SUV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继SU7(撞脸保时捷)和Y7(模仿法拉利)之后,这次直接剑指豪华天花板。表面上看是“高举高打”,实际却透露出国产豪华SUV市场扎堆、同质化严重的无奈。如今,揽胜、库里南的外观、调性早成街头审美疲劳,差异化和真正高端体验,远非一纸参数或造型就能收割。
至于华为入局尚界H5,策略就明快许多。定位15-20万区间,首次将高阶智能驾驶下放到这个价位,直接打出“卷配置”的旗号。虽然纯电增程版只有230公里,远逊于450公里“话题王”,但这种尺寸的十万级家用车,老老实实覆盖硬需求,反而显得务实。实际上,一味攀比参数的车企,尚未意识到:绝对续航和实际体验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
上汽也有独门秘籍:自家发动机自产,零部件通吃,压低增程整车的制造成本。对于预算有限、追求性价比的购车族来说,这种朴实植根产业链的优势,比炫技式堆叠复杂电池要靠谱得多。
行业老谋深算早把电池价格算了个明白。如今66度电池包成本超八万,装在车上必然推高售价。买家一比较,价格过高直接劝退,而降价硬撑又让车企血亏。如今车市早已不是靠堆数值、喊噱头就能圈钱的时代,终究是回到用户真实用车感受。
尚界H5年底上市,强打性价比,一副要抢地盘的架势。纯电、增程双版本,让用户可按需求自由挑选。充电设施越多的城市区,纯电逐渐受青睐;而郊区、县城充电桩稀缺,增程模式则是救命稻草。就算极端出行,油电随意切换,彻底免除掉链子的后顾之忧。
归根结底,车企人人拼续航拼参数,归宿仍旧落在价格、体验与便利上。面对450公里“新标准”带来的热闹景象,未必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真正让用户买单的,还是价格实在、体验贴心。诸如小鹏X9和尚界H5,若真能把价格放低、体验做好,才有机会在这场新能源汽车混战中突出重围。毕竟,参数带不来饱腹感,价值才是王道。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