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年底投产!欧洲首座乘用车基地改写中国制造出海史
⚙️ 欧洲腹地的“中国速度”:30万辆产能锚定年底量产
“项目进度完全符合预期,今年年底前必定启动生产!”7月24日,比亚迪强势回应外媒关于匈牙利工厂延迟投产的传闻,并晒出施工现场图:占地300公顷的塞格德工厂主体建筑已封顶,设备安装进入冲刺阶段。这座欧盟境内首个由中国车企自建的乘用车工厂,规划峰值年产能30万辆,首批将下线Atto 2(元UP)、Atto 3(元PLUS)、海豚、海鸥四款主力车型,全面覆盖欧洲A0级至C级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本土化突破:比亚迪正对150家欧洲供应商进行资质认证,目标将零部件本地化率提升至60%以上,仅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暂由中国进口。匈牙利国家投资促进署署长伊斯特万·尤力挺:“对比亚迪工厂的抹黑是假新闻!”并晒出对比图——土耳其工厂尚是空地,而匈牙利基地已接近完工。
🌍 十年布局:从电动巴士到欧洲总部的“三级跳”
比亚迪在欧洲的深耕是一场“十年长跑”:
2016年:科马罗姆电动大巴工厂投产,累计下线超1000辆巴士,服务匈牙利及邻国;
2023年:宣布投资45亿美元(约321亿人民币)建设塞格德乘用车基地,剑指欧盟市场;
2025年5月:欧洲总部落户布达佩斯,统筹研发、销售及车型本地化设计,创造2000个高薪岗位。
选择匈牙利的战略深意:
产业生态成熟:匈牙利聚集了14家全球顶级车企供应链,奔驰、宝马工厂毗邻比亚迪基地,本地化采购可降本30%;
人才储备雄厚:与三所高校联合研发智能驾驶技术,破解欧洲工程师短缺难题;
关税壁垒破局:工厂投产后,比亚迪将规避欧盟27%的惩罚性关税,价格竞争力陡增。
🚀 全球化2.0:从“卖车”到“定标准”的生态革命
匈牙利工厂的落地,标志着比亚迪出海模式从“贸易型”向“生态型”跃迁:
数据印证战略成效:
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47.22万辆,超2024年全年总量,同比激增132%;
在泰国终结日系车30年统治,以10353辆订单力压丰田;
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等10国新能源销量登顶。
⚡️ 产能野心:全球“48小时交付圈”加速成型
为支撑海外市场爆发式增长,比亚迪正编织一张全球制造网络:
欧洲双枢纽:匈牙利工厂(2025年底投产)+土耳其工厂(2026年投产),覆盖东欧与南欧;
南美心脏:巴西工厂15个月建成投产,年产能15万辆,本地化率超90%;
东盟支点:泰国罗勇工厂年产15万辆,辐射东南亚六国;
非洲跳板:乌兹别克斯坦基地服务中亚,柬埔寨工厂Q4投产。
供应链自主权强化:自建8艘滚装船已投入4艘,从中国出口的车辆海运周期缩短40%,配合本土工厂实现欧洲用户“下单48小时交付”。
💎 结语:中国汽车全球化进入“深水区”
当匈牙利工厂的机械臂落下第一颗铆钉,当欧洲街头驶过“匈牙利制造”的比亚迪轿车,中国汽车出海史正被重新书写——从“廉价商品”到“技术标杆”,从“市场追随”到“规则制定”。正如比亚迪欧洲总部铭刻的愿景:“技术无国界,创新无终点”。
你看好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前景吗?中国汽车全球化之路的下个突破点在哪里?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洞见! 👇
声明:本文仅作行业动态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