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理想销量此消彼长揭示:新能源格局已变!
31.3万辆。这是2025年8月中国新势力品牌交付总量。
一个数字背后,是剧烈的震荡与洗牌。
蔚来汽车交付3.13万辆,同比增长55.2%。
理想汽车呢?2.85万辆。环比连续三个月下滑。
一年前,理想还是那个风光无限的销冠。
如今,却被反超。
风向真的变了?
我们曾以为增程式是“完美过渡”。
它解决了续航焦虑。
不用依赖充电桩。
还能享受新能源牌照政策。
理想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杀出重围。
甚至,一度让整个行业都在模仿。
可现在看——
增程式的红利期,是不是快到头了?
2025年上半年,纯电车增速46.2%。
增程车呢?只有16.5%。
7月,增程式批发销量同比下滑6.2%。
而纯电车型卖出了73.6万辆,同比增长44.8%。
这不是偶然。
是趋势。
是拐点。
是技术迭代碾压了妥协方案。
理想坚持增程,是对的。
在2021到2023年,那是最优解。
但今天呢?
当800V高压平台普及,5C超充桩遍地开花……
用户还愿意为“油电混合”买单吗?
更何况——
增程的技术门槛,真高吗?
零跑来了。
问界也来了。
他们用更低的价格,相似的空间配置,蚕食理想的市场。
零跑8月交付5.71万辆。
连续六个月领跑新势力。
它的口号是什么?“半价理想”。
你品。
你细品。
理想不是没有尝试转型。
MEGA发布时,声势浩大。
号称“5C超充,充电十分钟,续航400公里”。
结果呢?市场反应冷淡。
定价太高?设计太激进?还是用户根本不买账?
i8表现也不够亮眼。
纯电产品线,迟迟没能扛起大旗。
而老款增程车型,增长乏力。
两头都没抓住。
反观蔚来。
曾经被嘲笑“换电站烧钱”“李斌是最惨男人”。
现在看——
那可能是最前瞻的布局。
截至2025年8月底,蔚来建成3467座换电站。
全球第一。
没有之一。
换电速度,接近加油。
用户体验,远超慢充。
尤其是在节假日、高速出行场景下——
谁不想三分钟满电出发?
这叫什么?
叫基础设施护城河。
别人抄都抄不来。
更关键的是——
蔚来终于学会了“低头”。
乐道L60上市首月交付破万。
1.06万辆。
蔚来史上最快破万车型。
靠什么?不到20万的租电价格。
切入主流家用SUV市场。
以前蔚来只做高端。
均价三十万以上。
现在?乐道瞄准的是二三十万区间。
新ES8直接官降8万元。
李斌说:“活下来最重要。”
这句话,沉重。
却真实。
他不再谈“用户企业”的浪漫。
而是算每一笔成本,每一台车的毛利。
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这转变,本身就值得尊敬。
理想呢?
还在吃老本。
L系列依然撑起九成销量。
纯电转型缓慢。
MEGA受挫后,战略摇摆。
组织架构调整频繁。
高管变动不断。
手握千亿现金流,当然有底气。
但市场不等人。
消费者用脚投票。
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提“增程式”,已经没人激动了。
它成了标配,而非创新。
连比亚迪都开始推纯电版DM-i车型。
说明什么?
技术路线正在收窄。
未来属于纯电。
只是时间问题。
蔚来押对了方向。
哪怕过程艰难。
哪怕亏损千亿。
但换电网络建起来了。
用户心智占领了。
现在,只需要一款爆款走量车型——
乐道L60就是答案。
而理想,正站在十字路口。
是继续靠增程续命?
还是壮士断腕,全力转向纯电?
转型从来不易。
尤其是当你曾是王者。
惯性太大。
包袱太重。
每一步都牵动股价、供应链、经销商体系。
可不变,就是死路一条。
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不缺奇迹。
也不缺陨落。
昨天的赢家,可能是明天的背景板。
小鹏用扶摇架构打翻身仗。
零跑靠性价比冲上榜首。
小米SU7一炮而红,搅动高端纯电市场。
华为加持的问界M9,月销破两万……
竞争已经白热化。
不再是“谁能活下来”的问题。
而是“谁能持续领先”。
蔚来逆袭,理想承压。
表面看是销量此消彼长。
深层逻辑呢?
是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力。
是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
是企业在顺境中是否未雨绸缪。
理想曾是教科书般的成功案例。
精准定位。
极致产品。
高效运营。
率先盈利。
但现在,它需要新的剧本。
否则,销冠光环终将褪色。
蔚来也曾濒临绝境。
融资难。
销量滞。
舆论嘲讽如潮。
但它坚持换电。
坚持服务。
坚持全球化布局。
熬过寒冬的人,往往更懂珍惜春天。
这场较量,远未结束。
蔚来仍未盈利。
理想仍有深厚积累。
真正的胜负手,在接下来两年。
你会选择续航无忧的增程?
还是补能便捷的纯电?
或者,你根本不在意技术路线——
只要好开、智能、安全、性价比高。
用户的需求,永远在变。
车企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进化。
毕竟。
在这个赛道上。
没有永恒的王者。
只有持续的变革。
风已经吹向另一边。
你感受到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