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整改风暴,工信部出手,大众ID.4与问界M8的安全细节
有些事真是琐碎到让人头皮发麻,比如最近和朋友聊起新车,他第一句就是:“现在买新能源,门把手还得研究半天。”我一听就乐了,这不正赶上工信部要整顿隐藏式门把手么?说来也怪,这玩意儿刚火起来没几年,就被盯上了。
其实身边不少人对新能源车那几个“反人类”设计都颇有微词。烫脑袋的玻璃天幕、啥都靠触屏调、开个门像解谜游戏,还有那个松油门就刹车的单踏板模式。我倒觉得吧,有些能适应,有些真得改。
尤其是开门这茬——去年冬天我去北方试驾,一辆小米YU7停在雪地里,结果司机师傅愣是在外面捣鼓了快一分钟才弹出来,那场面别提多尴尬。大家吐槽归吐槽,但这事闹大点,就是安全隐患,不光自己着急,还耽误救援。
工信部这次下场动刀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今年5月,他们公开征集关于强制国标修订意见,说白了,就是以后你再怎么花里胡哨,也得保证断电后能从外头打开。这标准以前也有,只不过一直是推荐性的,现在要变成硬杠杠,谁敢糊弄?
我看文件的时候特意翻了一下,以前那些QC/T 988-2014、QCT1211-2024,全都是讲力度耐久啥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机械冗余。等国标落地,新势力们估计又得重新琢磨自家方案。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传统拉手碰撞后也可能打不开,所以重点还是看有没有留够保险。
再回忆一下大众ID.4 X那套半隐藏设计,我去年去展厅摸过一次。平时用起来跟普通拉手差不多,但如果断电或者紧急情况,可以直接抠盖板出来,很顺畅。不像某些全自动弹出的,每次遇到极端天气,总有人在群里喊“冻住啦”,气氛瞬间降温……
领克Z20也是类似思路,把机械结构和电子结合,用习惯传统方式的人基本不用二次学习。有时候想想,这种折中办法反而最实用,比完全依赖电机省心太多。
问界M8算进阶版吧,它既能按按钮,又保留最老派的钥匙孔。我记得年初陪同事提车,她爸非要现场试试钥匙孔,“万一哪天没电呢?”老人家的顾虑,其实挺现实。毕竟出行在外,多一道保险总比少一道强。
理想MEGA给我的印象更深,上个月冰雨连绵,我特意测了一下它那个破冰模式——2.5厘米厚冰层居然一次推开,当时隔壁停车位的大哥还围观来着。他们家虽然不是半隐藏,但支持纯机械掰动,而且前排弹出力道很足,用惯老SUV的人切换过来也不会犯迷糊病。
小米YU7主打全隐藏,不过他们做了一点巧思:盖板可以人工往内翻,不完全靠马达。而且发生碰撞会自动切换成机械解锁,据说针对北方冬季还做了优化处理。这点倒让我对国产品牌细致入微的小心思刮目相看,好歹考虑到了实际使用环境,而不是只图数据好看或者造型炫酷罢了。
续航方面其实也绕不开低风阻这个话题。一开始听工程师讲“减少1个Count风阻提升3公里续航”,感觉不痛不痒。但后来体验下来发现,每项指标加一起,确实能堆出800+公里(CLTC)的成绩。所以这些精雕细琢的小地方,是一点一点积累来的成果,并非拍脑袋决定样子货而已。不过,对咱普通用户再美观再节能,也不能拿安全当赌注啊!
回到生活场景——每次带孩子上下学,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比如短时间熄火或系统故障),第一个想到的问题肯定还是:“怎么最快打开车门?”之前邻居家阿姨因为操作失误卡住过一次,好在人多帮忙才解决。如果没有物理冗余通道,那可真让人慌神儿。所以新国标要求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必须保证应急开启渠道,我觉得特别靠谱,也是为咱老百姓兜底的一步棋吧!
有时候技术创新和日常便利本来就是跷跷板,两头兼顾并不容易。但如果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冗余,比如大众ID.4 X那种既顺滑又可靠、问界M8同时保留三四种方案、小米YU7覆盖各种极端天气……这些例子摆在那里,你说厂家到底重视哪个?答案显然明白不过来了哈!
写完这些突然想到小时候第一次坐爸爸单位配的新桑塔纳,那铁疙瘩似的大拉手结结实实,现在看来笨拙但放心。而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从玻璃天幕到智能座舱,从物理按键变触控屏,再追求流线型低风阻……汽车变化太快,可唯独对于“安全”两个字,无论什么年代都绕不开,也马虎不得啊!
所以,下回选新车的时候,不妨多注意一下那些不起眼的小机关,看清楚是不是既方便又牢靠。有备无患嘛!生活已经够复杂,小小一个拉手,要的是安心感,而不是花哨噱头罢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