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制造鸿鹄eVTOL获适航受理低空出行或将改写

长沙的九月早晨,天还没亮透,我窝在床上琢磨着今天是去楼下吃粉还是拐到巷口来碗热干面。

正犹豫得像个被菜单支配的人质,手机突然震了一下——华羽先翔的“鸿鹄”eVTOL,被中国民航局正式受理型号合格证申请。

那几个字母一眼看过去冷冰冰,但在航空圈,这就像你家孩子不仅考进重点高中,还把自己造的机器人一起带去报名,而且老师点头说:“好,我们也审这个。”

要是只看新闻标题,你可能觉得这事离日常生活远得很。

但我脑子里立刻闪回去年十月,那场应急演练试飞的视频,“鸿鹄”像只不慌不忙的大鸟,从悬停滑入巡航,一气呵成,没有半分抖动,看得人怀疑是不是后期剪掉了尴尬瞬间。

长沙制造鸿鹄eVTOL获适航受理低空出行或将改写-有驾

两个月后它又跑到长沙公开亮相,观众举着手机拍照,比机场塔台还高,因为这是全球第二款进入工程样机阶段并开始适航认证的全倾转旋翼eVTOL,美国Joby排第一,中国终于来了个敢追的人。

华羽先翔这家公司本身就是故事感满满。

2022年,它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实验室蹦出来,那帮人不是随便拼无人机的小作坊,他们摸过C919的大骨架,也给20系列战机提过刀。

后来总部搬到长沙,在西安留研发中心,把高校里的科研味和城市产业落地搅成了一锅低空经济大餐。

这种组合少见,因为既懂理论,又敢真刀真枪做产品的人,不多。

长沙制造鸿鹄eVTOL获适航受理低空出行或将改写-有驾

他们选的是全倾转旋翼技术路线,说白了,这是全球公认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垂直起降和平飞效率都要兼顾,结构复杂到很多老牌公司摇头退避三舍。

这帮人偏爱这种“不走寻常路”,别人喊作死,他们咬下去了,还真没掉牙。

性能数据摆在那里:巡航速度280公里每小时、续航200-280公里、升阻比15–20,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倍多;噪声控制更狠,起降65分贝、巡航45分贝,比街边煮面的声音还轻。

如果未来外卖能从天而降而且不吵醒午睡中的猫,这画面有点科幻。

但这些酷炫数字背后还有现实世界的挑剔——安全性、成本,一旦翻车(真的那种),公众信任会瞬间归零。

长沙制造鸿鹄eVTOL获适航受理低空出行或将改写-有驾

让我佩服的是他们背后的战略:整机与核心子系统协同研发,不靠进口关键部件,用国产供应链撑七成以上零件国产化率。

这听起来燃,但过程极其磨人,每天跟材料厂反复确认规格,对测试台发脾气,然后继续改设计。

有时候看到团队深夜调试的视频,我怀疑他们已经习惯泡面当晚餐。

在资本层面,多轮融资近亿元,公司估值破十亿,还有CEO白志亮博士被胡润U30收录。

不过这种幸运都是熬出来的,没有圣诞老人,全靠自己扮演那个角色。

专家评价很高,说“鸿鹄”有望取代亿航216S成为国内主流机型。

长沙制造鸿鹄eVTOL获适航受理低空出行或将改写-有驾

我心里打个问号——市场接受度向来玄学,有时优秀的数据输给消费者心理预期。

“鸿鹄”的思路确实聪明,把垂直起降和平飞效率做到接近民航客机,同时降低能耗40%,等于保留电动车灵活的小巧,又借来了火车般稳健长途能力。

如果这样的机器真进入运营,我们可能重新定义通勤,比如早八党不用挤地铁,可以直接飘过去喝咖啡再打卡……前提是票价别贵得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否则最后坐的人只有网红博主和视频博主,为流量买单。

质疑也不少,有业内提醒,全倾转旋翼构型目前全球量产经验几乎为零,中国首吃螃蟹,要面对更多不可预测风险。

而且适航审定虽已受理,中间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延迟商用时间。

这些顾虑合理,新科技总伴随不确定性,只不过有人愿意冒险才会推动时代往前。

不然我们现在恐怕连共享单车都骑不上,更别提共享飞机了。

我倒希望他们顶住压力推进,即使泥泞中摔跤,也不要丢掉尝试的新鲜劲儿。

让我想到的是他们搞出的“产-教-用”闭环创新模式,很像我老家木匠铺子的传统玩法:师傅带徒弟边干边教,产品立马推向集市试水,再根据反馈改下一批。

不一样的是华羽先翔把这一套升级到了航空级标准,并绑定高校和工业体系,让整个生态围绕自己的迭代运转。

如果成功,就不仅仅是一台飞机问世,而是一条完整的新型产业链,从研发制造,到培训运营,全都有本土基因,这种价值比卖票赚钱更持久。

偶尔会想象未来某一天,在黄花机场附近抬头看到几只静音穿梭的小鸟状机器,上面印着熟悉品牌logo,下方乘客悠闲喝茶或者开视频会议,那时候堵车抱怨或许变成笑谈。

当然安全必须顶格保障,一次事故足以击碎所有期待,所以他们所有验证都是按适航标准一步步走,看似慢,其实是在为未来争取最大程度的不翻船空间。

天空可不是游乐园,人命关天不能闹着玩。

此刻对我来说既兴奋又克制。

“鸿鹄”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离真正改变生活还有段路。

不过想想两年前它只是纸上的梦想,如今完成百余次试验飞行敲开适航之门,这段旅程本身就够励志。

有些故事哪怕最终未必圆满,也值得一路追下去,就像现在这样,我已经偷偷盘算,下次坐上它的时候,要不要直播一下,让朋友圈看看我的早餐怎么从300米高空准时抵达桌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