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汽搞了件不小的事——正式官宣进军巴西市场,而且是认真干的那种,不是走个形式,而是又要建厂,又要搞本地研发中心,还定下了“五年卖十万辆”的目标。听着是不是有点熟?现在国内卷得差不多了,出海变成了中国车企的新赛道。
不过,说实话,这一步广汽走得不算早,像比亚迪、奇瑞、长城都已经提前几年在南美站稳了脚跟。但现在上车,也不算太晚,关键是怎么打。
为什么选巴西?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别看巴西在我们这边存在感不高,但它其实是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每年销量两百多万辆,体量不小。更关键的是,最近几年新能源增长挺猛的,今年前四个月电动车销量直接同比飙了37.4%,突破了7万辆,而且这还是在整体市场不太景气的背景下发生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巴西基础设施落后、电不够绿,不太适合搞新能源,但现实正好相反。油价高、排放限制、城市限号……这些都逼着消费者考虑更省钱、更省心的出行方式。新能源这股风,在那边已经开始刮了。
广汽这次,准备得挺周全
这次广汽不是简单“出口卖车”这么一招,而是双线并进:一边是进口销售,先把Aion V、Hyper HT这类纯电车型推向市场,试试水温;另一边则是在巴西戈亚斯州找了块旧厂房改造,准备2026年下半年投产三款新能源车,实现本地造、本地卖。
同时,他们还打算在巴西东北设个研发中心,研究怎么让车更适应那边的路况和使用习惯。说白了,这种打法不是只图销量,更像是在为“长期留在这片市场”做准备。
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很多中国品牌走出国门时,往往只盯着短期销量,忽略了本地用户的真正需求。而广汽这波,至少看上去是奔着“深耕”去的。
但这地儿,真不好啃
当然了,理想很丰满,现实还是挺骨感的。别以为巴西是个新能源“新大陆”,其实人家已经挺热闹了。
比亚迪去年就在巴西建了新能源工厂,连总统都亲自站台;奇瑞和长城早在几年之前就开始布局,现在渠道和服务体系都已经成型。更别说大众、菲亚特这些老牌车企,在当地是根深蒂固,用户粘性特别强,信任感不是你靠几款新车就能立马建立的。
我之前跟几个做南美二手车出口的朋友聊过,他们都提到一点:巴西市场特别依赖人脉和渠道资源,“关系”在那边的汽车圈里,真的还挺重要。你车再好,要是没服务网络、没品牌背书,也很难走得顺。
想突围,得拿出真本事
所以问题来了,广汽能不能在巴西做起来?我觉得要看两个方面。
第一是产品力。广汽现在主打的几款纯电车,像Aion系列,在国内算是有口碑的,续航、配置也都在线。但南美消费者的关注点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更看重的是耐用、省心、好修。这就要求广汽在巴西的车型可能得“做减法”,不一定非得把车堆到智能化天花板,反而要更接地气。
第二是品牌建设。国内品牌出海,总喜欢宣传“中国智造”、“高端科技”,但在巴西这种市场,这套说辞不一定能打动人。比起堆技术参数,更重要的是让用户实际开起来觉得舒服、值得信赖。营销上也不能太“拽”,得用人家听得懂、看得顺的方式去讲故事。
举个例子,比亚迪在巴西就挺会搞声势——找明星代言、参与地方建设,甚至搞本地生产带动就业,迅速就拉了不少“好感分”。广汽要想快速拉近和用户的距离,可能也得往这方向靠。
最后这句,写给所有还在观望的中国车企
我一直觉得,出海不是救命稻草,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考试。
广汽这波,能看出有备而来,从产品到体系、从生产到研发都有安排,这是好事。但最终能不能做起来,还是要看落地能力——能不能真正站在海外用户的角度去造车、卖车、讲品牌。
特别是在像巴西这种复杂市场,卷得不只是技术,还有执行力、文化理解力,甚至是谈判桌上的应变能力。
一句话总结:卷没关系,谁都得卷,但怎么卷得更聪明、更持久,才是真功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