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的大幕徐徐落下,要论及谁是执牛耳者?诸位或许会先想到那些携全新概念车型登场的车企,抑或是那些展位前摩肩接踵的明星座驾。然而,真正于此番盛会中拔得头筹的,或许并非他们,而是那些在幕后躬耕不辍的智驾方案提供商。
这事颇有玩味之处。年初,业界还如火如荼地探讨着智能驾驶何时能真正落地,恨不能朝夕之间便臻至全自动驾驶之境。岂料,监管之弦稍稍收紧,车企们在宣发层面便立刻变得如履薄冰,生怕稍有不慎便触及政策红线。此番转变,令人不由得怀疑,之前的“智能驾驶”热潮,是否仅仅是虚火上炎。
诚然,潮水退却,方能窥见谁在凫水。车企们虽在口头上对智能驾驶缄口不言,实则暗度陈仓,动作频频。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究竟是闭门谢客,孤军奋战,还是借助外力,以期更快地补齐智能驾驶这块短板。而上海车展,恰恰释放了一个颇为明晰的信号:寻求稳健可靠的供应商,似已成为不少车企的不二之选。
不妨看看Momenta,车展伊始,便马不停蹄地宣告与通用别克、一汽丰田达成战略合作。展会期间,其官宣节奏更是如水银泻地,一日连下两城,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汽车,纷至沓来,皆成其座上宾。彼时,提起Momenta,人们或许只知其与智己情同手足,如今,它却摇身一变,成为日系、德系、美系车企竞相追逐的“香饽饽”。这交友速度,委实令人瞠目!
究其根本,实乃汽车行业大势所趋。早年间,业界普遍认为,核心技术务必攥在自己手中,故而竞相投身自研。然则,智能驾驶之研发,不仅耗资巨大,且对数据有着近乎饥渴的需求。这便好比习武之人,空有秘籍在手固然不够,更需历经无数实战方能登堂入室。
Momenta CEO曹旭东曾言,其实现首个10万辆搭载历时两年,而第二个10万辆仅耗时半年,预计今年5月便可完成第三个近10万辆。此等速度,堪称扶摇直上。而这一切,皆得益于其所秉持的“飞轮”战略。简而言之,便是通过量产车收集数据,以此反哺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再以L4技术优化L2级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此举犹如打造一台永动机,数据愈丰,系统愈加精进;系统愈加精进,便能吸引更多车企慕名而来,从而收集到更为海量的数据。
单从数据规模来看,便足以佐证问题的关键。智能驾驶领域,数据即是命脉所系。谁执掌的数据资源愈加丰富,谁便能更快地迭代算法,打造出更为稳健可靠的智能驾驶系统。而供应商,因其合作车企众多,故而更易于获取海量数据。此举犹如滚雪球,愈滚愈大,势不可挡。
当然,亦有部分车企不愿“躺平”,全然仰仗供应商。诸如华为乾崑、比亚迪、吉利等,皆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自研步伐。华为于本次车展上便隆重推出了乾崑ADS4高速 L3商用解决方案,并慷慨地公开了自动驾驶技术架构WEWA。比亚迪与吉利,虽亦执着于自研,然为求技术尽快落地,亦会引入供应商的方案作为技术支撑。
此种亦步亦趋的策略,实则不难理解。毕竟,智能驾驶这块蛋糕实在太过诱人,无人不想从中分得一杯羹。然而,自研之路,道阻且长,需耗费大量资金与人力。对那些转型迟缓的合资品牌而言,时间即是最大的成本。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尤为迫切,消费者对那些具备自动泊车、自动变道等功能的“聪颖”汽车可谓情有独钟。若合资品牌无法尽快满足此等需求,便极易被市场所淘汰。故而,寻求一家稳健可靠的本土供应商,以求快速补齐短板,便成为其权衡利弊后的最优解。
或许有人会担忧,将核心技术拱手让人,是否过于冒险?然则,换个角度来看,当今汽车行业,分工日趋精细,术业有专攻,亦未尝不可。况且,智能驾驶之研发,单靠技术尚且不够,更需持续不断地“喂养”数据。供应商方案,其最大优势便在于能够获取更为海量的数据,从而加速系统的迭代升级。
Momenta自身便曾细致核算过,智驾软件需覆盖400万辆车型方能实现盈利。这意味着,若一家智驾公司手中握有的合作项目不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便极难存活下去。
车企之间竞逐的是速度,智驾供应商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谁能更快地获取更多的数据,谁便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成为最终的赢家。
2025年,上海车展即将迎来其四十华诞。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无数“英雄”的崛起,亦目睹了诸多“英豪”的陨落。然车展依旧是那个车展,永远充满着变数与故事。而这一次,傲立于舞台中央的,或许正是那些一纸又一纸订单收入囊中的头部智驾方案提供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