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车企又交出了一张让全球同行都坐不住的成绩单。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高达586万辆,再次稳居世界第一宝座,彻底打破了“只会内卷,不懂出海”的老印象。
不过,别以为中国车走出去就是一招鲜吃遍天,每个市场的门道都不一样,谁也别想靠一套打法通吃世界。
先说说俄罗斯。
去年中国品牌在那儿卖出了90多万辆,直接把份额干到了新车市场的一半,除了本土的拉达,前几名基本都被奇瑞、哈弗这些中国品牌包了,还有极氪成了爆款新车。
短短一年时间,中国车在俄罗斯就如同开了挂。原因其实也不复杂,西方车企因为各种原因退出,市场空了出来,加上中国车价格合适、配置高、供货又稳,俄罗斯人也没得选。
而到了欧洲,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欧洲汽车圈向来高冷,安全、环保要求一项比一项严,哪怕你价格再便宜,不符合标准根本进不了门。但偏偏中国车硬是闯了进去。
去年中国向欧洲出口的汽车,占了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将近四成,这比例在所有大洲里遥遥领先。
比亚迪汉在欧洲的售价居然比国内高出一大截,直接打破了“中国车=便宜货”的陈旧观念,说明欧洲消费者开始认可中国车的品质和技术。
再看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中国车没硬碰硬,而是用“量身定制”这招稳扎稳打。比如澳大利亚,名爵去年卖了快6万辆,比亚迪在当地新能源车市场占了14%。
东南亚路况和气候特殊,中国车企的产品也做了细致适配,结果就是销量和口碑双丰收。
这些海外市场的合力,让中国2023年全球新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顺利把连续八年霸榜的日本拉下马。这成绩背后,真不是靠便宜这么简单。
很多人觉得中国车能走出去,是因为便宜。其实真要说核心竞争力,最硬的底气是中国车企的供应链。疫情那阵,日韩等老牌车企因为芯片、钢材等短缺,工厂直接停摆。
中国这边,凭借强大的产业链体系,不仅稳住了生产,还能快速响应国外订单,别人缺货的时候中国车照样发货,谁不爱?
品牌层面也有突破。上汽名爵去年全球卖了84万台,连续五年是中国品牌出口冠军。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不再只玩低价套路。
像名爵在欧洲,外观、内饰、底盘都为当地口味重新设计,比亚迪根据各地气候路况做专属改进,这些细节让中国车慢慢有了“高端感”。
当然,现在中国车企出海也还有短板。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本地化生产跟不上,基本还是“整车出口”模式。日本、德国这些汽车强国早就大规模在海外建厂了。
光是2022年,日本海外工厂的产量就有1695万辆,远远甩开中国。中国品牌如果想在海外扎根,光靠出口是不够的,得在本地建厂、搞服务、布局零部件供应链。
还有一个细节鸿沟,各地需求差异太大。澳大利亚、英国要右舵,咱们国内是左舵,泰国山区多,悬挂得加强,赤道国家空调必须够猛,欧洲则对车内有害气体的环保标准极高。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门槛,处理不好就容易被挑刺。
最值得警惕的,是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别忘了当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是怎么没落的。
上世纪末一度占了80%的市场份额,结果后来企业之间打价格战,质量和售后都掉队,最后市场基本都被日本车抢回去了。
现在中国汽车出海,要是重蹈覆辙,吃亏的不只是某个品牌,而是整个行业的声誉。
要想从“出口大国”变成真正的“汽车强国”,中国车企得下更多苦功。
首先,卖车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建立本地化的生产和服务生态,像日本、韩国那样抱团出海,资源共享、成本共担。
比如丰田和本田在海外共同用一个零部件网络,既降低成本又提升效率,车企还和本地银行合作推出金融服务,帮消费者贷款买车,这些都是值得学的经验。
此外,新能源是中国车的最大优势。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万辆,增速超过七成,在欧洲和东南亚已经形成独特竞争力。
接下来要做的,是在这些优势市场继续深耕,把技术、服务和品牌形象一起打出去。
最后一句话提醒所有中国车企:别只盯着短期销量,长期来看,品牌价值和消费者口碑才是决定能走多远的关键。要让海外消费者觉得“中国车=靠谱”,这才是真正的出海成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