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今天咱们聊点儿扎心的!
最近国内车企“剑指欧罗巴,逐鹿全球”的调门那个高亢啊,听着恨不得明天就插旗柏林,让那些百年老店都得跪着唱征服。
可现实呢?
有点儿…掉价!
今天用车社就来扒一扒这中国汽车出口欧陆的底裤,看看是谁光着腚在赶集!
先撂个事儿:那边新出了份电动车销量榜,好家伙,前十名里愣是没咱自家兄弟!
好不容易在第12位瞅见个熟面孔,还是个专精电动的。
这要算上烧油的,那画面…简直不忍直视!
这就有点意思了,平时“欧陆劲销”、“海外高歌猛进”的通稿满天飞,怎么一到真金白银的数据面前,就集体失声了呢?
莫非是平行宇宙的镜像?
还是咱们的文案团队集体开了“滤镜”?
稍安勿躁,咱们抽丝剥茧。
这家位列12强的车企,牌子咱先按下不表,反正他们家公关稿里“欧陆增速领跑”的字眼是没少用。
可人家欧方给出的数据是,增速尚可,但远未到“傲视群雄”的程度,同比提升25.8%,只能算差强人意。
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谁?
福特!
没错,就是那个曾是美式肌肉车代名词的福特。
这几年,福特幡然醒悟,开始力推电动化,结果在欧洲还真让他们搞出点声响,销量攀升那叫一个迅猛。
不过,毕竟是老牌劲旅,福特再怎么发力,眼下也只排在第十位。
再瞧瞧其他欧陆本土豪强,大众、斯柯达,那增长势头也是生猛,分别跃升67%和121%,直接霸占了头名和第四席。
奥迪、起亚也不甘落后,增幅超过四成,紧随其后。
丰田呢?
虽说电动车在欧陆市场表现平淡,仅列第14位,但人家在欧洲主打的是混动技术,特别是节油混动。
这玩意儿在德意志卖得火热,混动车在德国市场占有38%的份额,其中八成以上都是丰田的节油混动。
所以说,丰田的策略很清晰,电动车我徐徐图之,混动才是我的杀手锏!
这叫啥?
这就叫“狡兔三窟”,稳健!
当然,提到欧陆电动车市场,就绕不开特斯拉。
纵然特斯拉屡遭唱衰,说销量下滑,但人家今年上半年在欧陆市场的销量即便滑落40%,依旧稳坐欧陆电动车市场亚军宝座!
这说明什么?
说明特斯拉在欧陆的地位依然稳固,其他电动车企想要撼动它,难度系数依旧很高。
说到这儿,兴许有人要问,那之前在欧陆卖得最好的中国车企是谁呢?
答案是:上汽名爵!
名爵这块招牌,当年在英伦可是如雷贯耳,仰仗着这老牌英国品牌的声望,上汽名爵在欧陆市场一度混得风生水起,甚至跻身前十。
可惜的是,自去年起,上汽名爵在欧陆市场的竞争力开始衰退,排名也一路走低,今年上半年已跌至第15位。
这着实令人扼腕!
名爵的式微,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咱们的座驾,想要真正在欧陆立足,单靠“借壳上市”是不行的,还得靠硬实力!
欧陆市场可不是那么好啃的骨头。
人家本土品牌底蕴深厚,况且汽车产业又是欧洲为数不多的经济支柱,欧洲各国定会倾力扶持自家企业。
就拿抬高电动汽车关税来说,这一招直接导致特斯拉在欧陆市场的销量大幅缩水,也让中国电动汽车在欧陆的攻势受挫。
因此,中国汽车出口欧陆,远非我们想象的那般顺风顺水。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般境况呢?
首先,咱们必须承认,尽管国产车在智能化、配置等方面有所建树,但在品牌积淀、技术沉淀等方面,与那些老牌汽车强国相比,仍有差距。
其次,欧陆市场对汽车的准入要求极高,无论是安全规范、环保标准,还是消费者对品质的苛求,都非常严苛。
国产车想要在欧陆市场赢得认可,就必须拿出经得起考验的产品。
再者,欧陆本土品牌也在积极转型,加大对电动汽车的研发与投入,这无疑给中国车企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容小觑。
欧洲各国对中国汽车的态度,受到诸多因素的牵动,这也会对中国汽车在欧陆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汽车出口欧陆,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硬仗。
那么,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该何去何从?
鄙人以为,首要在于端正心态,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要清醒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找准自身定位。
其次,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格调。
唯有拿出真正过硬的产品,方能在欧陆市场站稳脚跟。
再者,要强化品牌塑造,提高品牌价值。
一个出色的品牌,能够为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
最后,要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切莫孤注一掷。
除欧陆市场外,我们亦可开辟其他新兴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
归根结底,中国汽车想要真正在国际舞台上扬眉吐气,靠的不是虚张声势,而是货真价实的实力!
各位老铁,你们怎么看?中国汽车出口欧陆,还有哪些挑战?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