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账期,为何总像一场幻觉?车企们喊着要兑现承诺,供应商却像在等一场难落下的雨。汽车圈刚刚联手试水,17家国内车企在6月高调承诺,账期不超过60天。不知是大义凛然,还是头脑发热——反正,这一口号的响亮程度甚至盖过了洗脑广告。而现实,如你我所见,三家企业兑现了,剩下的只能给供应商画饼充饥,最好再配点茶喝下去。
这里的尴尬,不只是承诺的落空,更是一场“知易行难”的集体表演。账期这东西,说得都懂,但真要抬脚迈过去,就像肥胖人士尝试高抬腿,只能象征性地抖一抖。毕竟,从工信部通报到零部件企业的实际反馈,再到行业里层层转述,“60天”听上去像一招自我革命,但落地却是困难得让人怀疑人生。
现实其实更残酷。行业账期常态是170天,优秀“卷王”甚至能玩出240天的花活。供应商等钱,就像那句网络名言:“没钱你让我怎么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听见70%的中小企业在叫苦,直指“回款周期过长”。动力电池成本占整车三成,广汽老领导公开表态是在替宁德时代打工。嘿,这年头,打工的还倒贴,谁家日子都不容易。
账期拖长,其实是一场“现金流抖擞”运动。整车厂把自己变身搬运工,把财务压力啪地砸到供应链头上。自主品牌采购负责人道明本质:价格内卷,账期腾挪,本质是拿着供应商的钱去折腾。玩的是“借鸡生蛋”,鸡能生几年蛋,供应商就能熬几年。整个行业利润像豆腐丝泡水,沾不住牙,账期魔法成了变现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要真把账期缩到60天,车企内心那点小算盘根本按不住。他们仿佛瞬间从江湖大佬变成唯唯诺诺的小学生,每一步要打报告、盖章、扯皮。黄伟冲一针见血:60天账期是从验收、财务结算、法务审核、发票开具之后才真正开始。换句话说,60天只是美好故事的后半段,前半段可以拖到猴年马月。
即便正式进入账期,供应商真拿到钱也得看天吃饭。理想中的现款支付,现实中精神鼓励;银行承兑汇票要等,商业票据流通性差且风险自带刀枪。陈楚用最冷的眼神总结:有些汇票现实周期180天,贴现分分钟又成240天。账期“春天”口号下,供应商依然瑟瑟过冬。
更妙的是责任归属,供应商也并非圣人。黄伟冲强调:供应商自己材料提交、结算总结的预案也不积极,流程慢吞吞,互相指责吵到天花板裂缝。这场游戏,不是谁都无辜。“知易行难”,不只是嘴硬,也是习惯作祟。
账期执行难,根子还是行业利润被蚕食。当低价内卷变成主流,主机厂只能靠狠狠拖账期给自己喘口气,供应商被压成强行微笑的苦工。贾可点评:“高层表态只是姿态,惩戒机制稀缺,契约精神和利益碰撞一遇,像冬天冰雪下的野草。”没有强硬的监管和成本,执行无力,如同鸡毛飞上天,落地还得自己捡。
那有没有解药?答案是有,但成分太少。部分车企在尝试优化支付方式,黄伟冲说开始用现金和银行汇票取代商业票据,这确实是进步。账期不再拖成裹脚布,供应链局部“顺气”。但光靠企业自觉,系统问题还是盘根错节,“微光”再强也照不亮地下室。
陈楚直白:账期乱象需要监管硬核干预,不然价格战绵延不绝,“纸上60天”永远不能变成“账户60天”。重罚才能吓住行业老油条,仿佛一声惊雷让卷王不敢乱动。长远来看,必须产业升级、劣币退出,幸存者转向价值竞争,供应链才有分到肉汤的那一天。
最后想说,三家车企敢于接棒,不是奇迹,但也说明改变可能发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可第一张真兑现的60天汇票象征希望。监管露牙,供应商自我加码,只要主机厂愿意收敛旧习,一切终将变好。在那一天,账期不再是山那头的云彩,而是供应链顺畅流动的水,真正滋养整个汽车行业的筋骨血脉。
这场游戏,没有赢家,只有进步。当60天成为常态,不靠压榨合作伙伴攒利润,产业才能真正站稳脚跟。那一刻,账期不只是数字,更是行业新生态的宣言。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