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不断追赶比亚迪,车长长度、马力、价格全面迎头赶上,市场拼杀让消费者享受更多实惠与选择

吉利不断追赶比亚迪,车长长度、马力、价格全面迎头赶上,市场拼杀让消费者享受更多实惠与选择

昨天在车展门口逛了逛,突然被一对父子吸引——儿子指着展车问爸爸,这车长得真长,比咱家那辆还大?。我一看,差不多也就不过个身高一米七左右的小孩,旁边的车,都是惊人的长宽比。其实不止他们,最近这两年,吉利真在搞追赶。比亚迪当然厉害,但吉利也没有闲着。

吉利不断追赶比亚迪,车长长度、马力、价格全面迎头赶上,市场拼杀让消费者享受更多实惠与选择-有驾

你瞧,吉利新出的车里,秦Plus的车长就是4780毫米。星耀6稍微大点,4806毫米。看着挺奇怪,明明差不多,偏偏直接打我更长一点牌。你会问,长点到底有啥用?其实就是空间感,实际上消费者关心的还真不是这个,但你跟人比,差别一米会不会显得空间更阔?当然是会的。

同样讲轴距,秦Plus是2718毫米,星耀6就说我2756毫米,你看,差了将近40毫米。这里面我估算过——差个几厘米,后排腿都能多挪个蹭着边。不过这些数字,玩数字游戏,谁都知道,真正买车的,更多还是看用着舒服。比方说,我朋友去年新买的宝骏RS-6,换算得出,车内空间确实宽出一两拳头,就算你身高180cm,坐进去也不压抑。

但你要以为只是车身长,真的不对。动力方面,两兄弟都不示弱。秦Plus的最大马力101匹,星耀6了112匹。真没想过,差个不到十匹马力能跟人站队,但开发出满足用户的动力感,还是需要差不多的技术积累。你别看天平上,仿佛是比拼马力,实际上核心在续航、油耗、平顺性。

吉利不断追赶比亚迪,车长长度、马力、价格全面迎头赶上,市场拼杀让消费者享受更多实惠与选择-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双车都用前麦弗逊,后扭力梁底盘。配置倒是都很标配,倒车影像、后视镜加热、自动空调,基本就要啥有啥。我还发现,价格这块也真不含糊。从7.98万,降到6.98万,秦Plus价格一降再降。星耀6直接喊出6.88万。你说,这还不是真打拼命大奔策略?贴身肉搏,门口铺个摊子,卖的是市场。

这招真的管用。看看销量,吉利的策略简直是把竞争放在了前面。去年同期,比亚迪爆了50万台,吉利才22万多。去年10月差距还特别明显——比亚迪五十几万,吉利不过22。在一年时间里,吉利差点追到八九万,速度仿佛坐火箭一样,反正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他们在市场上的动作,谁都看得出来。那场海鸥和星愿的比赛——星愿卖的火爆,把海鸥甩开一大截。月月销量破万的星耀8,让汉DM静下来慢慢追。说实话,动力、配置再怎么追,价格真是大杀器。你不把价格真降到刚刚好,谁买账?尤其是那种比你还低个一千块的操作,简直像自己在拼命搭档,但效果就是立竿见影。

吉利不断追赶比亚迪,车长长度、马力、价格全面迎头赶上,市场拼杀让消费者享受更多实惠与选择-有驾

而且,这也是个肯拼命的市场,实际让咱们这些消费者受益不少。以前十万块左右,买个凑合开的车,现在六七万,买到配置还不错的车,真是天壤之别。我心里一直在想,难道厂家们被拼命降价的压力逼得不行?其实我觉得——市场的竞争,才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如果永远是一家独大,那价格和技术都由厂商说了算。

你看,比亚迪的优势,还在于它的技术积累,尤其是混动。吉利的动力和底盘结构也没差很多,但比亚迪在纯电续航上,的确更靠谱一点。要我猜测,没细想过,大概是比亚迪在电池和整车整合上,走得更深一些,可信度更高。而且,就算混动车型,现在比亚迪也占了便宜,技术领先一点点。

吉利不断追赶比亚迪,车长长度、马力、价格全面迎头赶上,市场拼杀让消费者享受更多实惠与选择-有驾

对了,问个问题,亲们——你们觉得,未来他们还会再降价吗?还是说,价格已经到达了天花板?我个人猜测,至少短期内,降不了太多,因为成本压力、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都在那儿。但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倒也可能会。你们有没有觉得,长宽多出来2厘米,实际上会让空间多宽敞多少?我自己试着算了下,好像差个5%就能带来明显舒适感。

其实我一直在想,等吉利暴雷的那一天,也许就能看清,谁是真正的胡作非为。他们自己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还非得靠低价抢市场,天知道这样走到哪一步会死得多快。话说回来,市场这个东西,真的很奇妙。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还在两头折腾,选哪个?其实别太纠结。买车,本质还是个折磨的事。你知道吗?我身边有个人,总说我还是更相信比亚迪的技术线。但也有人说,吉利便宜,配置也够,价格实在太诱人。看似两条路,其实都在争一个性价比。我就奇怪——你们会不会以后更看重品牌的技术积累?

吉利不断追赶比亚迪,车长长度、马力、价格全面迎头赶上,市场拼杀让消费者享受更多实惠与选择-有驾

好了,留个悬念——你觉得,哪个品牌最终会杀出重围,成为未来的市场主角呢?还是说,谁都跑不过留下的那条街?期待你们的评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