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车定金不退,尾款不结就取消订单,期车模式引争议

最近车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小米汽车了。

小米SU7一出来,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订单量蹭蹭地往上涨,据说锁单都快十万台了,这对于一个刚入行的新品牌来说,绝对是开门红。

可是,这巨大的热情也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车不够卖,产能跟不上。

不少下了单的朋友,APP上显示的提车时间都排到半年甚至更久以后了。

小米新车定金不退,尾款不结就取消订单,期车模式引争议-有驾

大家虽然心急,但也都能理解,毕竟这么火,等等也值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件让很多准车主摸不着头脑的事情发生了。

一些还在耐心排队的准车主突然收到了小米方面的通知,内容可以说是相当“硬核”:要求在7天之内,必须把剩下的车款全部结清。

如果不结清,那么对不起,你的订单就要被取消,而且之前交的5000块钱定金,也不退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伙儿都愣住了。

这是什么操作?

我的车还在生产线上,甚至可能连块铁皮都还不是,怎么就要我把二三十万的钱全部付清呢?

这感觉就像是去饭店吃饭,刚点完菜,厨师还没开始炒呢,老板就过来说:“先把饭钱结了,不然菜就不给你做了,而且你预付的餐位费我也不退。”这道理搁谁身上,都觉得有点想不通。

咱们老百姓买东西,讲究的是个“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买车这么大一件事,更是如此。

行业里比较成熟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

就拿特斯拉来举个例子,人家也是先交定金排队。

等你的车生产好了,运到了你所在城市的交付中心,他们会通知你,你可以去验车了。

你到现场,对着实实在在的车,里里外外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划痕,功能正不正常,确认没问题了,心里踏实了,然后再去付尾款。

付完钱,办好手续,基本上很快就能把车开回家。

这个流程,大家都能接受,因为钱花得明明白白,心里有底。

现在小米这个做法,直接把这个流程给颠倒了过来。

车还在“预计”生产中,连个影子都没见到,就要先把几十万的真金白银掏出去。

小米新车定金不退,尾款不结就取消订单,期车模式引争议-有驾

这笔钱一付,就得在小米的账户里待上好几个月。

这期间,消费者心里能不打鼓吗?

万一等了半年,提车的时候发现车子有什么问题,到时候是我求着你解决,还是你主动为我服务?

这主动权一下子就完全转移到了厂家手里。

而且,根据咱们国家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消费者是有权利在车辆交付的时候进行查验的。

现在车都没有,我怎么查验?

这个权利不就等于被架空了吗?

APP上那个“逾期不退定金”的倒计时,更是让人心里很不舒服,感觉像是在被催着做决定,有点被胁迫的味道。

当然,事情一闹大,小米的销售人员也出来解释,说这个政策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只是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准车主”。

但这个“特殊情况”到底是什么,说得模棱两可,大家还是云里雾里。

不过,咱们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小米这么做,背后可能还真有自己的盘算。

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得往深了琢磨。

一个最主流的猜测,就是小米在用这招“精准打击黄牛”。

小米SU7这么火,自然少不了黄牛的掺和。

这些黄牛并不是真的想买车自己开,他们的目的,是用5000块钱的定金,去抢占一个订单名额。

因为车太抢手,很多人等不及,黄牛就把这个订单名额加价几千甚至上万块钱转卖出去,赚取差价。

这些黄牛订单,不仅占用了宝贵的产能,让真正想买车的用户等得更久,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对小米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伤害。

那么,“提前付全款”这个规定,对黄牛来说简直就是致命一击。

小米新车定金不退,尾款不结就取消订单,期车模式引争议-有驾

你想啊,黄牛的生意模式就是用小钱博大利,讲究的是快进快出,资金周转率要高。

现在你让他为了一个不一定能马上转手出去的订单,提前半年把二三十万的巨款压进去,这个资金成本和风险就太高了。

大部分黄牛一算这笔账,可能就直接放弃了,宁愿损失5000块定金也比被套牢几十万强。

这样一来,大量被黄牛占着的订单就会被清理出来,小米就能把这些空出来的产能,优先分配给那些真正愿意付全款的忠实用户。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这招虽然有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味道,但确实是清理投机订单、提高交付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

除了打击黄牛,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

大家可能不知道,造车是个极其烧钱的行业。

一辆车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都要从供应商那里采购,这都需要钱。

工厂的生产线开着,水电人工都是成本。

小米虽然家大业大,但面对这泼天的订单量,要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去采购、去生产,资金链的压力肯定是巨大的。

如果能让一部分用户提前支付全款,那对于小米来说,就等于获得了一大笔数额可观的无息贷款。

这笔钱可以立刻投入到供应链中去,比如向宁德时代多订购一些电池,向博世多采购一些关键芯片,确保生产不会因为缺少零件而中断。

这在商业运作上,是一种把消费者的资金流转化成自己供应链润滑剂的高明玩法。

虽然对单个消费者来说,体验不太好,但对于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发展好,却可能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必要的棋。

这反映出小米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玩家,在建立一套成熟、稳健的交付体系上,还有些稚嫩和急躁,但同时也展现了它作为互联网公司,在商业模式上敢于打破常规、灵活应变的一面。

当然,也有人提出,黄牛本质上也是用户,他们也是按照小米公布的规则去下单的,从合同的角度来说,小米理应为所有下了定金的订单进行排产。

现在用一个新规则去筛选老订单,在商业信誉上确实值得商榷。

所以说,这件事本身非常复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法律、情理和商业利益之间的一场博弈。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兴的中国品牌,在面对空前成功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时,所采取的一种极具争议但可能有效的应对方式。

这件事最终会如何发展,消费者和市场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