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一台挺特别的车——极星5。 说它特别,是因为这车从亮相到现在争议就没断过,有人爱它爱到骨子里,也有人完全get不到它的点。 而我呢,最近刚好有机会近距离体验了这台车,甚至还开了两圈。 今天就以一个普通买车人的视角,跟大家唠唠我对极星5的一些真实感受。
先说说极星这个牌子吧,它真的是车圈里少数几个能把“高级感”和“纯粹性能”结合得那么自然的品牌。 你说它像谁? 我觉得谁都不像。 它不像特斯拉那样靠智能出圈,也不像蔚来理想那样疯狂堆料。 它更像是一个专注开车体验的“技术派”,不张扬,可你一开就知道,这车不简单。
咱们从外观聊起。 极星5这造型,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概念图的时候就觉得它太超前了,没想到量产版基本把概念车的线条都保留了下来。 哪怕放到现在看,依然觉得它帅得很独特。 前脸那个双层格栅设计,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凶,而是一种冷冽的科技感。 车身侧面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低趴、修长,完全没有很多电动车那种臃肿感。 它不像一台典型的电动车,反倒有点像传统燃油GT跑车的那种优雅比例。 有个朋友看到实车之后跟我说:“这车感觉像是从五年后开回来的。 ”我觉得这个形容特别到位。
进到车内,第一感觉就是:干净,特别干净。 没有密密麻麻的按钮,也没有夸张的大联屏。 极星5的内饰走的是一种克制的豪华,用的材料也挺有意思,大量用了自然纤维、回收织物,还有食品行业来的Nappa皮。 摸上去手感很细腻,坐进去整个人会不自觉放松下来。 我个人其实挺吃这套的,毕竟每天上下班堵在路上,一个让人平静的车内环境真的太重要了。 不过我也得说,如果你喜欢的是那种满眼屏幕、到处都是霓虹氛围灯的“科技盛宴”,极星5可能给不了你那种兴奋感。
但极星5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开起来之后的感受。 它用的是全新的铝合金平台,电池直接集成在车身里,不仅刚度高,还特别轻。 我开的是高性能版本,配了磁流变减震——这东西以前只有在超跑上才能见到。 实际开起来什么感觉呢? 过减速带的时候干脆利索,走烂路没有多余晃动,转弯的时候支撑特别到位。 电门响应很跟脚,不是那种傻快的弹射,而是细腻又持续的动力输出。 它没有刻意模拟声浪,也没有用大屏游戏转移你注意力,它就是让你专注在开车这件事上。 我发现,开这台车的时候,我会更留意路面反馈、更享受每一次过弯的节奏。 这是一种非常传统、但又特别珍贵的驾驶乐趣。
不过我也得客观说,极星5的路线在国内真的不算主流。 现在国内卖得好的电动车,哪个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智能座舱语音助手满天飞? 极星5呢,没冰箱、没零重力座椅、智能辅助也谈不上多惊艳。 它所有的成本,似乎都花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车身刚性、底盘用料、操控调校。 这些东西你不开起来是根本感受不到的。 所以也难怪它在国内的知名度一直不温不火。
有意思的是,极星在海外反而卖得不错,特别是欧洲。 那边很多人就认这种低调扎实的驾驶风格。 极星2在欧洲某些国家甚至能硬刚特斯拉Model 这说明不是车不好,而是市场偏好差异太大了。
我有时候会想,像极星这样的品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就是为了那些依然相信“开车本身是一种享受”的人吧。 它不需要迎合所有人,只需要牢牢抓住那一小部分真正懂它、也愿意为这种驾驶质感买单的人。
当然啦,极星现在也确实面临一些挑战。 销量在涨,但亏损也在扩大。 最近还传过它要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虽然后来官方否认了,但也能看出它的处境并不轻松。 吉利李书福前阵子还追加了投资,能看出集团并没有放弃它。 毕竟,这么一个有调性、有技术的品牌,如果真的没了,还是挺可惜的。
最后回到极星5这台车本身。 它是一台需要你慢慢品、细细开的车。 它的好,藏在了动起来的每一个瞬间。 它不是那种第一眼就能用配置表打动你的车,但它有可能是一台开得越久、越会让你爱上它的车。
好了,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更想听听你们的看法:像极星5这样不迎合大众、专注驾驶本身的车,你会考虑吗?
如果预算到位,你是选个性鲜明的它,还是更主流的智能电动车?
评论区里一起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