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

最近几年,我们身边开新能源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大家聊起车来,话题也从油耗、保养,变成了续航、充电。

就在我们刚刚熟悉了纯电动、插电混动这些名词之后,一个听起来更厉害的新词儿又冒了出来,叫“长纯电续航增程”。

一些新车,像小鹏、智己,都说自己的增程车,光用电就能跑四百多公里,这可比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增程车的一两百公里要长多了。

听上去是挺美的,但问题也来了:这种把电池加得这么大的增程车,到底是解决了我们的用车烦恼,让我们开上了更好的电动车,还是说,它把自己搞得不上不下,成了一种更尴尬的存在呢?

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有驾

这事儿,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好好琢磨琢磨。

要想看明白这件事,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现在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大概都分哪几种,它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一辆车里装的电池有多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多少“度”电。

这个电池大小,基本上决定了这辆车在市场上的位置和它是给谁开的。

比如说,电池特别小的,不到10度电的,那基本就是油电混动车,它本质上还是个油车,电只是个辅助,帮你省点油,从几万块的家用车到上百万的豪华车都有。

电池再大一点,到了10到20度电这个范围,市场就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有驾

这里唱主角的是插电式混动,像比亚迪的很多DM-i车型就是这个配置。

它们的好处是,日常上下班买菜,用电跑个几十公里足够了,成本很低,真要出个远门,就用油,完全没有里程焦虑,价格还很亲民,所以卖得特别火。

当然,这个电池大小也能做成纯电车,不过车身就得做得很小,比如五菱宏光MINIEV,主要就是解决短途代步问题。

而增程车在这个区间就很吃亏,因为增程车的设计理念是优先用电,可20度电对一个大车来说实在太少了,跑不了多远发动机就得启动给电池充电,这样一来,既没有纯电车开起来那么安静舒服,省油效果也未必比插电混动好,自然就没人愿意买了。

当电池容量增加到20到40度电的时候,情况就变得有意思了。

纯电动车这边,出现了很多十万块钱以下的小车,续航能做到三四百公里,成了很多人城市通勤的首选。

而增程车也终于找到了感觉,最典型的就是理想汽车,它的车电池就在这个范围。

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有驾

有了三四十度电打底,它就能保证车主在城市里开,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纯电体验,而且因为不用过分担心电不够用,车身可以造得很大很舒服,特别适合家庭用户。

电池再往大走,到了40到60度电,插电混动就基本看不到了,毕竟背了这么大一块电池,再加一套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系统,实在有点多余。

这时候,纯电车和增程车就开始各走各的路了。

纯电车在10到15万的价位非常有竞争力,续航能做到五六百公里,各方面都很均衡。

而增程车呢,则瞄准了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像理想L7、问界M9,它们用大电池保证了豪华舒适的纯电体验,用增程器解决了富裕家庭偶尔的长途出行需求,可以说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大获成功。

那么,当电池容量超过60度电,甚至80度电呢?

那基本上就是纯电车的天下了。

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有驾

道理很简单,纯电续航都六七百公里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完全够用了,再背个发动机就显得多此一举。

而且大电池本身成本就高,再加一套发动机系统,价格就更没优势了。

铺垫了这么多,我们终于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了:为什么现在突然有车企要推出电池容量超过60度,纯电续航达到400公里的增程车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电池变便宜了。

过去五年,电池的成本差不多降了一半,以前觉得太贵的方案,现在车企敢于尝试了。

第二,车企觉得用户需要。

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有驾

他们认为,既然大家喜欢增程车没有里程焦虑的优点,那如果把纯电续航做得更长,岂不是更受欢迎?

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没问题,但我们得站在一个普通买车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我们买车,最基本的需求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希望车子空间大点,能装下家人和行李;坐着舒服点,开着顺手点,车里的娱乐系统好用点;最后,这车开出去还得有点面子,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审美。

增程车的车主,往往就是看中了它在空间、舒适体验和没有里程焦虑这几点上的平衡。

这里有一个很多人可能没想到的事实:根据不少数据显示,大概有七成的增程车车主,自己家里是安装了充电桩的。

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有驾

也就是说,他们买增程车,并不是因为充电不方便。

如果真的充电不方便,他可能要么就买纯电车,一周去外面快充一次,要么就干脆买插电混动,对充电的依赖更小。

他们选择增程,恰恰是因为他们享受每天回家就能充电的便利,只是害怕万一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长途旅行,找不到充电桩被困在路上的那种不确定性。

好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长纯电续航增程”这个新物种。

假如你现在有笔预算,大概二三十万,你面前有两个选择:一辆是纯电续航700公里的纯电动车,另一辆是纯电续航400公里,外加一个油箱的增程车。

你会怎么选?

对于那个习惯了每天回家充电的增程车主来说,纯电续航从20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生活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有驾

其实影响不大。

原来可能两三天充一次电,现在可以一周充一次,但充电这个动作本身并没有消失。

而出远门的时候,在高速上,电耗本来就高,400公里的标定续航可能也就跑个三百公里,和原来两百多公里的实际续航相比,也就是让你晚一个服务区再去找充电桩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要你不想用油,里程焦虑依然存在。

这么一来,多花钱买的那20多度电池,好像并没有带来决定性的好处。

增程车一直以来的优势,是用一块不算太大的电池,把更多的成本和空间用在提升车辆的尺寸和舒适性上。

如果一款新的长续航增程车,只是电池变大了,但车内空间、豪华配置和现在的车型差不多,那它就变成了一个很奇怪的产品。

增程车续航升级,是电动车的进步,还是尴尬的妥协-有驾

它为了一个看似美好但实际体验提升有限的“长纯电续航”,付出了实打实的成本,性价比反而降低了。

这就让长纯电续航增程车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未来可能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一种可能是,它会把自己推向一个更尴尬的境地。

当这类车大量上市后,人们在比较时,会很自然地拿它和同价位的纯电动车去比。

随着充电站越来越多,充电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人可能会理性地思考:同样花三十万,我为什么不买一辆结构更简单、能耗更低、续航700公里的纯电动车呢?

这样一来,长续航增程车虽然战胜了过去的自己,却可能被更强大的纯电动车抢走客户,最终成为一个过渡性的角色,帮助市场教育了用户,然后默默退场。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它彻底转型,走向更高端的豪华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长纯电续航不再是为了解决续航焦虑这个痛点,而是变成了一种彰显豪华和从容的配置。

它不再强调性价比,而是告诉车主:“我为你提供了顶级的纯电驾驶体验,足以覆盖你99%的日常出行,同时,我还为你准备了一个强大的后备能源,让你拥有随时出发、去往任何地方的绝对自由。”这时候,增程系统就不再是妥协的产物,而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一种给预算充足的用户提供的“双保险”。

这或许能为增程车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它成为一种更高级、更完善的出行解决方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