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界M8,咱们得先说说它的销售节奏。这车从4月16日上市,到目前差不多200天,交付数突破12万。你能想象吗?这速度,不光是在市场上的表现,连制造端都忙疯了。
我记得去年我那个同事李工,开着一台之前的问界X,也没少抱怨过交付延迟问题。人家那车其实还算靠谱,但到后面总会遇到供应链的小坑。M8是不是也一样?还真不能忽略背后那套供应链博弈。
今天就以这车的时间线为线索,聊聊我观察到的一线动向。第一波冲锋是在4月清明刚过的时候。从官方公布的销售数据看,前三天—就是上市后三天,订单量就突破4.4万台。那场面,真是摧枯拉朽。不奇怪。这个级别的车,品牌背书、配置+价格都还算合理的,能不火吗?
很多朋友会说:你光看数字难不成就知道一切?也不全是。你厂家的产能爬坡,有多重要。那次我偷偷问过一线的工人,他们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调节产线,生产流程这块其实挺烧脑的。你想想,汽车组装线的每个环节,都得精准到每个螺丝、每个焊点,否则就会有漏洞。
这让我想起以前厂里那个流水线工作的师傅,他跟我抱怨说:大批量生产,出错几率高,得不停调整设备。其实就像做菜,要火候得刚刚好。问界的制造也一样,调试一个新车型,从模具到零件,到装配,一环套一环。
可是你说这样大规模出货,交付难免会出现波动。去年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销售,他说:一款车能出多少,得看供应链的‘心情’。这话挺逗,但还挺贴切。
从五六月份看,生产节奏明显加快。5月就冲破了1.2万台,6月单月产量直接冲到2到3万台的级别。单周最高交付达到了6100台,多不多?算了,不算少。速率快了,问题也来了。供应链压力不停增大,装配线上的瓶颈也逐渐浮出水面。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我朋友的朋友圈里,他晒了个小插曲:那天帮朋友看车,现场看到工厂外排着长队,车辆一一驶出。问他:是不是供货跟不上?他说:还行,就是等车的时间长了点,没办法。他不算特别懂行业,但一句话说出重点:供不应求,交付时间久了,总得找说法。
说到这里,也得提一句,这次官方也挺聪明。为了缓解压力,推出了超期补贴:70天以上未交付的用户,每天补200元,上限1万。有人说,就像你吃火锅点菜点得慢点,老板还愿意加个辣椒油。实在没办法,那些等着车的客户,心里也知道——这个品牌心里还是有底的。
销售的数字还能说明什么?问界M8的平均售价还是挺高的,体现了它在高端市场的深厚布局。这么大的订单量,背后其实隐隐透露出一个趋势:消费者对这类车的接受度在提高。特别是在智能、舒适、续航逐渐成为标配的今天,问界这个价位的车,打着高科技+豪华感,确实占了不少便宜。
有一个我还一直在琢磨的问题:这么快的增长背后,质量是不是也跟着飙升了?这是个大问题。你知道,我一直觉得,速度很快的队伍,容易出错。而且,产能扩张并不意味着每台车都完美无瑕。
回想起去年我的一位修理工朋友,他说:问界的售后问得最多,主要还是因为车辆有点新,问题还真不少。当然这主要是个比例问题,不能代表全部。但也提醒我们,快速扩产的品质和服务的平衡,也是个硬课题。
这会儿我在想,问界是不是太急着占领市场了?或者还两说。毕竟有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像蔚来、小鹏,都是快跑者。但每家有自己的打法。问界的优势也在于供应链更加稳定,产量大,交付快。
只不过我更关心的是,路上的消费者们,真能感受到TCO(总拥有成本)下降了吗?这个,得细算。除了买的价格,还要看保值率。你说,问界的剩余价值会不会受市场考验?毕竟,豪华感和品牌信赖,是得长时间累积的。
问界在这个市场的节奏,真的很有人情味。没有什么虚虚实实的大背景,只有那些在工厂、展厅、售后服务点,奔波的工作人员、奋战的工程师、焦急等待的客户。
对了你注意到没有,问界还在不断优化交付时间。纯电版本最快4-6周?我觉得还可以更快。那天路过展厅,看到一辆新车正做检测,旁边的工程师打趣说:这次完美吗?我没敢打断,只能笑。
话说,未来会怎么走?市场能不能再下一城?还是说,像问界这样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坑或泡沫?
我还真没想太多。有趣的事情,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