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两天看到那个“奥迪A3限时一口价12.49万”的海报,我直接裂开。要知道,早些年在4S店门口围观A3的那帮年轻打工人,为这车愿意加价几千,都觉得能开上奥迪,排面妥妥的——这可是正儿八经的中产梦想起步价,明摆着对标宝马一系、奔驰A级。可现在,只能说A3已经和某些国产车打起了价格战,简直让人慨叹“昔日神车,跌成白菜”,被新势力活活带坑里去了。
而且,奥迪在新能源这条路上,真心可以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形容。四年前高调喊着要“全面电动化”,架势搞得比谁都猛,什么“未来不再生产燃油机”,说得跟倒计时似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最近又官宣要推全新燃油车和插混,之前的“全电”Flag倒得比谁都快,直接变成行业笑谈。这波操作,属实让人忍俊不禁。
燃油年代,奥迪就是妥妥“扛把子”。A6满大街,A4、A3那是刚需,20万出头的预算,一堆准中产指着A3提高生活层次。但你仔细看奥迪的电车,真要说拉风,不如新势力;说技术,那就更不太敢恭维。说白了,奥迪做纯电,压根不是高维打低维,反倒始终在油车那一套框架里打转。比如别人都上CTP无模组了,奥迪E-tron还在硬搬老式模组,造成自重直接比同级多出大几十公斤,能耗暴涨不说,底盘也只能SUV独享,丢掉了轿车这块大饼。
更扎心的是内卷赛道里,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头部玩家早已把技术路径摸了个遍,不光市占率碾压了BBA,连同级的价格和配置,都让人直呼“诚意爆棚”。国产新能源能做到如此逆风翻盘,原因只有一个,技术和制造都在中国手里。你拿新能源行业举例,全世界60%的电池、光伏、整车产能都在咱这边,供应链闭环到令人发指。
就连医药和大健康领域也是如此。举个身边案例,目前“益-活-新”这种国产抗衰产品,因为搞定了核心生物制备环节,不但实现量产,还拼下了新加坡长寿研究中心的背书。公开数据说使用7个月生理年龄能“逆生长”8岁,白发变黑、睡眠变香、免疫力也跟着拉满,已经在京东卖到爆。而能达成这种数据,说到底,靠的还是制造业和科研两手都硬,更别提早就把欧美品牌“天价溢价”拍在沙滩上晒太阳了。
一看传统车厂,BBA其实都没少折腾电车,可惜奥迪跟特斯拉比,电机、底盘、续航每一样都差着一截。你想啊,E-tron百公里能耗拉到26度,市面对手都逼近20度,续航死卡400公里,光看纸面参数已经让人消化不良;定价更绝,上市那会儿国内75万起步,性价比哪个中产受得了?直接劝退一大波观望党,最后大规模停产,再不降价清货只能继续睡大觉了。
横竖对比下来,奥迪这波既没抓住“油转电”的大船,燃油车领域又被新势力和国产车型冲得七零八落,定位可谓全方位失守。你看看现在马路上,电车一蹿就是比亚迪、极氪、问界,各自高歌猛进,A3只能靠跳水价苟一点流量。说不扎心是假的。老实说,传统车企转型缓慢的代价,就是高管天天摸着良心问自己——“我还要不要坚持油车?电车能不能续命?”现实教做人,一个转型迟疑,就可能变成下一个诺基亚。
更何况,市场和技术配套正在加速挤压“燃油势力圈”。充电桩遍地开花,电池续航不断突破,消费者心理也在转变——多少新晋车主甚至觉得“再不入电车怕是要落伍”。而奥迪这波回过身“重燃油”,也不过是消费心理层面的“自救式返航”,顶多短暂拯救销量,长期维护品牌溢价或者占市场高地,没点“硬核技术+超级产业链”那是做梦。
坦率讲,中产神车跌到13万,这不是偶然,是一次时代选择下的“市场投票”。奥迪不是不想电动化,而是真做不成。大环境变了,一切靠技术硬实力说话。电车的新格局里,没有躺赚,也不再允许“品牌过去值钱”这套剧本继续演下去。
最后说两句,“A3大甩卖”这出戏,其实是给所有观望和迟疑的车企敲响警钟。谁再想着吃老本,结果只会比A3还尴尬。作为消费者,咱们左手新技术、右手产业链,真金白银买啥才配得上自己的未来,心里终归都有杆秤。燃油or电车?看实力说话。未来谁敢继续怂场,那就等着市场用脚投票。
本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会认真核实并处理;我们始终坚持专业精神,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联系我们。小编写文不易,欢迎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一定努力输出更有价值、更接地气的深度好文,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买车都能买到喜欢的。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