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爆发上市,纯电阵营反击,免费车牌成决胜关键?

今年成都车展上,智己和小鹏展台前围满了人。

两台挂着新能源牌照的增程车格外显眼,纯电续航标着450公里,比去年多数纯电动车跑得还远。

增程车爆发上市,纯电阵营反击,免费车牌成决胜关键?-有驾

蔚来销售站在自家换电站模型前摇头:"装个发动机就叫新能源?不过是电动车的轮椅。"

智己LS6的电池容量达到66度电,比自家去年车型多出20度。销售介绍时重点强调:"充满电能从上海开到重庆武隆,路上不用加油。"小鹏即将上市的增程车参数表上,纯电续航数字与智己完全一致。广汽的工程师更激进,现场演示充电十分钟增加两百公里续航,围观人群里有人嘀咕:"这和加油有什么区别?"

上海浦东某小区地库里,三辆挂着蓝色沪牌的增程车并排停着。车主们算过账:用纯电模式通勤,每月电费不到两百块,比燃油车省下八百多油钱。但去年上牌时多花了九万五拍牌费,这笔钱够充七年电。现在传闻上海要放开混动车上绿牌,几位车主天天盯着发改委官网刷新。

增程车爆发上市,纯电阵营反击,免费车牌成决胜关键?-有驾

北京朝阳区一家比亚迪4S店里,销售指着墙上的牌照政策文件解释:"混动车在这儿只能摇号,等三五年都正常。"来看车的顾客转身就订了纯电版,销售记录显示这类客户占七成。深圳某商场充电站,开增程车的司机抱怨:"充满要四十分钟,不如加油利索。"隔壁纯电车车主插嘴:"谁让你非买带发动机的?"

宝马德国总部流出的产品路线图显示,2025年将推出纯电续航超三百公里的增程式轿车。别克已经在中国市场投放同类产品,工程师透露研发时重点攻克了电池散热问题。这些外资品牌的加入,让原本泾渭分明的技术路线之争更加复杂。

成都车展的技术论坛上,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专家展示了一组数据:当纯电续航超过两百公里时,八成用户每周充电次数不超过两次。但调查也显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平均排队时间仍高达四十分钟,这让长途出行者更倾向选择增程车。

增程车爆发上市,纯电阵营反击,免费车牌成决胜关键?-有驾

上海嘉定某试驾场地,智己LS6正在进行亏电油耗测试。仪表盘显示百公里油耗5.2升,比同尺寸燃油SUV少了三升多。工程师介绍,全车减重三百公斤才达到这个效果,光是车门就用了七处铝合金部件。不过现场有媒体算账:多花的购车钱够加五年油。

广州某车企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在测试新型磷酸铁锂电池。这种成本更低的安全电池能让增程车价格再降两万,但能量密度问题还没完全攻克。隔壁车间停着辆拆掉发动机的增程车,技术人员说这是在模拟未来改成纯电版的方案。

最新流出的《上海市新能源车推广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混动车获取绿牌的门槛被设定为纯电续航150公里。如果实施,智己LS6这类长续航增程车将直接受益。但文件备注栏里写着"视电网负荷情况动态调整",政策的不确定性让车企不敢全力押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月数据显示,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40%,基数仍不足纯电车三成。有意思的是,购买增程车的用户中,七成同时考虑过纯电车型。决策的关键因素里,充电便利性和牌照政策排在前两位。

增程车爆发上市,纯电阵营反击,免费车牌成决胜关键?-有驾

北京某高校的车辆工程实验室做过对比测试:在零下十五度环境里,增程车的实际续航比纯电车多保持27%。但测试负责人提醒,这个优势会随着电池技术进步逐渐缩小。眼下更现实的问题是,北方冬季充电速度会减慢一半,这让增程车的发动机成了保险栓。

走访多家4S店发现,销售话术出现明显分化。纯电品牌强调"未来趋势",增程阵营主打"现在就能用"。有消费者在两家店分别试驾后决定:"先买增程开五年,等超充站像加油站一样多时换纯电。"这种观望态度,恰好解释了为什么两种技术路线会长期并存。

成都车展的广汽展台上,工作人员演示着最新快充技术。充电枪插上十分钟,仪表盘续航数字跳涨两百公里。围观人群里有人算账:按这个速度,喝杯咖啡的时间够跑趟郊区。但展台角落的价目表显示,这套快充系统比普通版贵四万八。

增程车爆发上市,纯电阵营反击,免费车牌成决胜关键?-有驾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报告指出,2023年新建公共充电桩有七成集中在城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数量虽然翻倍,但节假日仍不够用。这种基建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类型的偏好截然不同。

上海闵行区某小区业委会正在讨论充电桩改造方案。物业经理说装了充电桩的车位比普通车位贵五万,但仍有业主排队申请。有意思的是,申请名单里混动车和纯电车各占一半,选择混动的业主多数标注"偶尔跑长途"。

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矛盾现象:尽管八成消费者认同电动车是未来,但实际购车时,六成人会因为续航焦虑选择混动或增程。这种认知与行为的割裂,让车企不得不同时布局多条技术路线。

眼下这场技术路线之争,本质是基建速度赶不上电池技术进步的现实写照。加油站百年建成的网络,充电桩要用十年追平。在空白被填满前,带发动机的新能源车恐怕还要火很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