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去,这几天新能源汽车的吐槽声音真的是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全国各地的服务区充电排队,堵车时靠电动车的续航硬生生耗时间,大家伙儿心里那股郁闷劲儿,简直快要冲破朋友圈了。有人甚至丢出了一个看起来特别冲的数据:五一期间全国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平均排队时间超过了2小时!两小时,你琢磨琢磨,这啥概念?高速上堵着,服务区里也堵着,充电桩还得排队,难怪有人吐槽“这电动车就是个假期出行灾难制造机”。
但别急着把锅扣到电动车身上。这个数据确实看着离谱,但咱慢慢拆开讲,看看到底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问题,还是某些特殊场景放大了矛盾。
咱先从行业本身说起。新能源汽车这几年真是肉眼可见的火,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650万辆,全球排名第一,占了整个汽车市场的四分之一。一个行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干到这规模,已经是历史级别的爆发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产能跟不上,基础设施跟不上,甚至使用习惯也还在适应期。你看五一假期服务区排队,确实让人抓狂,但实际上,如果你把时间线拉长看,充电桩的建设速度已经很快了。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中国新增了87万根公共充电桩,全国充电桩总数已经超过520万根。就这么说吧,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都没有我们多。
但问题是,这些充电桩的分布和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大城市、日常通勤用车,这些场景下的充电桩是够用的;可一到假期,全国人民都扎堆上高速,不仅车流量翻倍,充电需求也瞬间爆了。这种场景下,服务区充电桩明显很难满足需求。这不是新能源汽车独有的问题,燃油车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你还记得十几年前黄金周加油站排队加油的场景吗?那时候一样是怨声载道,后来随着加油站越来越多,这事就不提了。充电桩的现状,其实跟加油站的初期发展有点像。
再回到车企本身。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销售数字确实很亮眼,但你要是翻翻它们的财报,大概率会觉得有点“吓人”。随便挑一家新势力车企,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比如某头部新势力2022年亏损超过140亿,另一家的亏损也差不多。怎么看都像在烧钱。再看看毛利率,大多数新势力车企都低得可怜,10%上下徘徊,有时候还直接负的。而传统燃油车企的毛利率呢?动不动就能做到20%、30%。这么比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好像就是个烧钱的“大坑”。
但真的是这样吗?咱再拆拆这些数字。首先,亏损高,往往跟研发投入直接挂钩。新能源汽车是技术驱动型行业,电池、智能驾驶、车载系统,这些每一项都是高投入项目。而且这行业竞争太激烈,不投入就被甩在后头。所以你看那些新势力财报,研发费用基本都占了总收入的15%-20%,有的甚至更高。传统燃油车企呢?它们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例通常在5%-10%之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这就导致看起来毛利率很低,但实际上是“战略性亏损”,为了抢占未来市场而主动投入。
再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账期结构也决定了它的利润表现不会太好看。简单说就是,研发成本在前,收入在后。前期烧钱,后期才能见效。所以你看一些新势力车企,一边亏损,一边销量猛增,这其实是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传统燃油车企如果去做新能源,也很难逃出这个循环。事实上,不少传统车企转型做电动车的时候,毛利率和利润水平也都在迅速下滑。比如某全球知名传统车企,2022年它的电动车业务毛利率只有个位数,跟它燃油车的表现完全没法比。
那外资品牌呢?情况也差不多。特斯拉确实赚钱,但别忘了,它前期也烧了十几年的钱才熬出现在的规模。你再看看其他外资车企转型做新能源的表现,基本都跟国内的新势力差不多,亏损、低毛利、研发投入大。说明这不是国内车企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所以问题的根本其实在于,这个行业还没完全成熟。充电设施、技术研发、用户习惯,这些都还在快速变化中。车企们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抢时间。抢技术、抢市场、抢供应链。未来几年,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的财务表现会逐渐改善。你再看看特斯拉,它的转折点就是在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形成之后。国内的新势力车企走的也是类似的路,只不过它们的起步晚了点,还没跑到转折点。
回到五一的服务区充电问题。这事看着确实闹心,但你不能单纯怪电动车。它反映的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充电设施需要时间补齐,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效率也还在提升中。这些问题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都在有序解决。未来几年,随着电动车销量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加速,这种场景下的不便会逐渐减少。
所以别光盯着短期数据,得看这行业在走哪一步。眼前的这些问题,更多是快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而不是行业的崩盘信号。等到那些看着“离谱”的数字被时间消化掉,新能源汽车会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稳健的产业。而五一服务区排队充电的场景,可能会成为未来我们回头看的一个小插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