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外建厂引争议,欧洲布局再遭质疑

比亚迪出海遭质疑: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之路为何总被唱衰?

6月的匈牙利,阳光正好。

比亚迪海外建厂引争议,欧洲布局再遭质疑-有驾

比亚迪欧洲工厂的奠基仪式上,当地官员和工人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这座年产1250辆电动大巴和卡车的工厂,将为匈牙利创造620个就业岗位。

然而,就在比亚迪高调布局欧洲的同时,国内却传来刺耳的质疑声——有人翻出河北某车企负责人去年的言论,称“大量出口代表产业链不足、本地化不到位”。

这一幕似曾相识。

几个月前,比亚迪在国内掀起“价格战”,推出限时“一口价”政策,被外界解读为“以价换量”。

如今,当小米SU7订单火爆、其他车企纷纷降价时,比亚迪却突然调转枪口,暂停国内价格战,全力冲刺海外市场。

这一战略转向,立刻引来争议。

比亚迪海外建厂引争议,欧洲布局再遭质疑-有驾

“出口就是产业链不足?”——这个逻辑从何而来?

那位河北车企负责人的言论,让人想起一个老段子:中国人用10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的年代,没人质疑出口;如今中国车企能出口电动车了,反而被自己人泼冷水。

事实上,比亚迪的海外布局并非简单的“出口”,而是实打实的本地化生产。

匈牙利工厂只是其全球化战略的一环,此前比亚迪已在泰国、巴西等地建厂,并与欧洲钢铁巨头奥钢联达成合作。

这种“销地产”模式,恰恰是国际车企的常规操作——大众、丰田在全球不也这么干?

质疑背后,是恐惧还是偏见?

国内汽车圈的怪现象越来越耐人寻味: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欧洲,被夸“全球化典范”;比亚迪出海,却被扣上“产业链不足”的帽子。

比亚迪海外建厂引争议,欧洲布局再遭质疑-有驾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直言:“某些人不是不懂,而是装不懂。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比亚迪等车企在东南亚、欧洲市场增速超过50%,这触动了谁的奶酪?”

更讽刺的是,当德国大众CEO奥利弗·布鲁姆公开称赞“比亚迪是大众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时,国内却有人忙着拆自家招牌。

从“袜子换飞机”到“电车换技术”,中国制造还需要自卑吗?

回望20年前,中国车企连发动机都要进口;如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已让欧美车企紧张。

这种转变,某些人似乎还没适应。

一位在匈牙利工作的华人工程师讲述了一个细节:当地出租车司机听说比亚迪要来建厂,第一反应是“以后换车就选中国电动车,便宜又耐用”。

而万里之外,某些人还在用“出口=落后”的旧思维指手画脚。

或许,正如网友调侃:“当对手开始抹黑你时,说明你走对了路。”比亚迪们的出海,注定伴随争议。

但历史告诉我们:当年用袜子换飞机的中国,如今能用高铁、光伏、电动车换技术——这条路,谁拦得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