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标被老美疯抢1万台!458Ps+公务舱国内30万,海外50万被卖爆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咱们自己家的东西,有时候在别人眼里就成了香饽饽。就像前阵子,贾跃亭在国外搞了个大动作,发布了一款叫FX SUPER ONE的新车,结果48小时订单破万,直接“卖爆”了。乍一听,是不是觉得老贾终于翻身了?但懂行的人一眼就看穿了——这哪是贾跃亭造的车,分明就是把咱们的魏牌高山拉过去,换个车标、改个名字,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大牌”。更离谱的是,这车在美国卖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6万,而国内同款才卖30万左右。同样的车,为啥在海外就贵了一倍?难道老美真就这么好忽悠?
其实不然。这背后反映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对国产车的“偏见”。你想想,身边有多少人买车还执着于“开丰田、奔驰才有面子”?好像开国产车就低人一等似的。可现实是,国产车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能开就行”的水平了。就说这魏牌高山,它凭什么能在海外被疯抢?是光靠换了个标?当然不是。它靠的是实打实的产品力——458匹马力、零百加速5.7秒、插混续航945公里,还有堪比波音747头等舱的舒适性。这些配置,别说MPV了,放在任何车型里都算顶流。可在国内,它却干不过丰田塞纳。这到底是车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态问题?
换个标就卖爆?老美到底图个啥?
先说说这“换个标”的操作。贾跃亭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贴牌代工”的老套路。但你别说,这招对老外还真管用。为什么?因为在很多海外消费者眼里,“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反而成了“高性价比+高科技”的代表。你看人家宣传,直接把“来自中国”当卖点,配上“未来感十足”的设计,瞬间就拉满了期待值。再加上贾跃亭那“PPT造车”的传奇人设,反而成了一种“颠覆传统”的象征。你说这事儿魔不魔术?
但光靠营销可撑不起一万台订单。真正让老美心动的,还是车本身。魏牌高山这台车,光是那“双零重力座椅+共轨设计”就够打遍北美无敌手了。你想啊,美国人多爱大车?SUV、皮卡满地跑,MPV也得够宽敞。这车5米2的车长,三排都坐得舒舒服服,二排还能当“四座VIP公务舱”用,配上双层隔音玻璃和23个扬声器的音响,简直就是移动的私人会所。更别说还有17.3英寸的后排大屏和压缩机冰箱,这配置,劳斯莱斯的后排也不过如此吧?难怪老美一看就心动。
458Ps+公务舱,国产MPV的“降维打击”
再来说说这“458Ps+公务舱”的组合。这可不是虚的。魏牌高山用的是一套1.5T插混系统,前后双电机+4挡DHT,综合功率458匹,零百加速5.7秒。你敢信?这是一台超过5米长的MPV!要知道,很多性能SUV也就这水平了。而且它的纯电续航有201公里,综合续航945公里,馈电油耗才7.2L/100km。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日常通勤可以当电车开,长途出行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既要又要”吗?
再说这“公务舱”体验。一二排座椅都有加热、通风、按摩,二排还是双零重力座椅。啥叫零重力?就是让你的身体处于最放松的状态,NASA宇航员在太空舱里就是这么躺着的。再加上共轨设计,第三排乘客进出也方便,空间灵活性直接拉满。全车双层隔音玻璃,关上车门,外面的喧嚣瞬间消失,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哪是开车?这分明是开着一辆“会跑的五星级酒店套房”。难怪有网友调侃:“以前是‘开奔驰,坐宝马’,现在是‘开高山,坐头等舱’。”
国内30万无人问,海外50万抢空,我们到底在纠结啥?
可问题来了,这么一台车,在国内为啥就卖不过丰田塞纳呢?塞纳在美国才卖4万美金,折合人民币才28万,比咱们这台“换标版”便宜一半还多。可在国内,塞纳加价提车都是常态,而魏牌高山却要靠降价促销。这反差,是不是有点讽刺?我们总说支持国货,可一到掏钱的时候,又下意识觉得“外国的月亮圆”。这到底是品牌力的差距,还是我们骨子里的不自信?
说实话,魏牌高山在国内卖得一般,也不能全怪消费者。国产车的“面子问题”,确实是个长期存在的痛点。很多人买车,不光是买代步工具,更是买一种身份认同。开个BBA,亲戚朋友一问,心里多有面子?可你说你开的是魏牌,可能立马就有人问:“魏牌?那是什么车?长城旗下的?”这种偏见,短时间内确实难扭转。但话说回来,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国产车能做好,那谁还会相信呢?
而且,这车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车机系统虽然用了8295芯片,流畅度不错,但UI设计还是有点“国产味”,不够简洁。再比如底盘调校,虽然舒适性没得说,但开起来还是偏“船感”,缺乏一点驾驶乐趣。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小毛病。但你要说它值不值30万?我觉得绝对值。同样的钱,你买个合资品牌的“丐中丐”配置,还是买个国产的“顶配天花板”?这笔账,其实不难算。
所以你看,魏牌高山换个标就能在海外卖爆,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产品力早就过关了,缺的只是一个被认可的机会。我们总在羡慕别人家的东西,却忘了回头看看自己手里已经握住了什么。下次当你站在4S店门口,纠结是选“洋品牌”还是“国货之光”时,不妨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在为品牌买单,还是在为真实的需求买单?
全部评论 (0)